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经典文案 >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赏析【153句精选】

2023-06-08 13:58经典文案人已围观

简介论语经典名句翻译赏析 1、【原文】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赏析

1、【原文】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止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2、寓意: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愿意学习,生活在贫困和满足中。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3、【赏析】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4、【原文】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啊,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德。”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封地里当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做到仁德。”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之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德。”

7、【译文】子路在听到一个道理没有实践的时候,害怕又听到新的道理。

8、译文: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9、【解读】这一段师生对话很有意思。子贡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能言善辩,其为人也很不错。就从他为老师守孝六年这一点上看,子贡的忠诚与仁德不在其他人之下,但因为太能说,所以,不是深得老师的喜欢。子贡对老师一片忠心,却似乎在师生情感上不是对等的,其原因大概都在他的那张嘴上。子贡是聪明的人,他曾委婉地向老师询问很多的事情,包括老师对他的评价。他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有别于老师与子路的交流,子路与老师总是直来直去,而子贡与老师的交流总是很委婉,各自都是心照不宣,都能明白各自的内心所想。这要基于心灵之间的默契,子贡与老师之间就有这样的默契。此章师生对话,既体现了子贡的自知之明,也体现了子贡与老师的知人之明。

10、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11、【译文】孔子谈到公冶长这个人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尽管他正在服刑,但不是他犯法了。”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1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3、【解读】微生高是鲁国人,相传他与女友相约桥下,涨水,因为信守承诺,抱着桥柱子而淹死。在当时以直见称于世,但人们只是慕其名却不知其实,孔子便举这个例子评断其时的传说。也正是“众好之,必察焉”之一例,说明孔子不盲目相信别人的说法。

14、【原文】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5、子张的言行端正,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他主张为人处世要诚实守信,言语要准确无误,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不能轻率地说谎。在孔子看来,子张这种诚实、谦虚、有学问的品格是很难得的,也是做人的根本。

16、【译文】提起南容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他不被闲置;国家黑暗,他能避免遭受刑罚和杀戮。”于是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17、【原文】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8、【解读】这一章可以看作是孔子对自己理想的进一步思考和打算。孔子周游列国,目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推行仁道的,以仁道改造这个纷乱的社会,但见自己的仁道不得推行,又不甘心于这样的结果。于是想到要把自己的仁道传诸后世,所以想到了家乡的弟子们。体现了孔子此时极其复杂矛盾的心情。言外之音,有感慨“人生苦短”的味道。

19、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原文】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2、译文:孔子说:“好啊,回了!一筐饭,一瓢饮,在陋巷,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虑,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好啊,回了!”

23、【原文】5.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24、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25、【原文】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26、【解读】我以为孔子说的是忠诚守信哪里都有这样的人,但一生好学的人却不多见。孔子的意思是强调好学对于一个人接近人生正道的必要,正所谓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

27、子张认为,孔子的学说是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他认为孔子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掌握真正的知识,以达成自己的价值观。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教育价值。

28、《论语》十二章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29、【解读】左丘明是当时鲁国有着社会地位和影响的贤达人士。孔子借左丘明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认识。意在强调那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做人的人是可耻的。人世间很多的事情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说和做的不一样,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外在的表现不一样。

30、译文:孔子说:“饭疏食饮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赏析

31、【译文】孔子在陈国的时候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学生们都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文采可观,但还不知道怎么自我节制!”

32、【原文】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33、【原文】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34、【译文】孔子说:“哪怕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求忠诚守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而已。”

35、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6、【原文】5.18子曰:“臧(zāng)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huō),何如其知(智)也!”

37、管理治国,以礼乐治国为章,即八佾第三

38、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9、【解读】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两个人在父亲死后因为谦让君位而逃离国家。周灭商之后,他们认为吃周朝的粮食可耻,便隐居在首阳山采野菜度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这一章正是赞扬这两个人宽阔的胸怀,因为不念旧恶,所以即便生活采徽菜度日内心也没有怨恨和不满。

40、【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对付别人只凭能言善辩,会屡屡让人憎恶。不了解仁德,能言善辩又有什么用呢?”

41、在这章经文中,孔子阐述了君子和小人在日常生活中处事的区别。君子平易近人,容易相处,但用邪门歪道去讨好他是行不通的,他在用人的时候也会量才使用。而小人则与君子相反。小人很难相处,不好侍奉,但喜欢歪门邪道,用人求全责备。孔子的话虽是教诲,也是提醒。

42、【译文】孔子谈到子贱时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他会从哪里学到这样好的品质呢?”

43、寓意: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的自我修养。

44、【原文】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熟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45、【原文】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6、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7、【译文】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着木筏漂洋过海。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你太好勇了,已经超过我了,其他的已经没有什么可取得了。”

48、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9、译文: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啊,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50、【译文】子贡问:“孔文子这个人为什么能追‘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好学,不因为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请教感到羞耻,因此称为‘文’了。”

51、译文:孔子站在河边上说:“过去的如此夫,日夜不停地流去。”

52、【解读】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死后封谥号为“文”,子贡不明白为什么来问孔子。子贡怀疑孔文子,不该得到这样的谥号,而孔子答复子贡说是因为孔文子聪明,但不以聪明自恃,而是勤学好问,还能够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求教,所以追谥他为“文”。意在告诫子贡虽聪明,但要虚心好学,见贤思齐。

53、【解读】孔子之所以说公冶长可妻,是因为公冶长坐牢并不是他犯罪了,而是因为邦无道滥施刑罚所致。一方面说明孔子对自己学生品德的坚信,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的无道。还告诉我们坐牢不一定就是犯罪,好人也不一定不坐牢。

54、【原文】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6、【解读】这一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很多的人都认为宰予白天睡大觉,违背了礼的要求,就像今天我们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一样。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是老师在责骂学生,认为这样的学生不值得教育。而在南怀瑾的解读中,认为是宰予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才在课堂上睡觉,正因为如此老师才不能强行要求宰予这样的学生,言外之意不是责骂,而是同情。所以,孔子才说是宰予改变了他对人的看法。在众多的解读中,我更看重南怀瑾的看法,南怀瑾的理解更能将本章的整体意思联系起来。而非割裂来看待本章的意义。这一章当中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如何识人、知人的问题,孔子从宰予的表现中得到了启发,那就是“听其言观其行”,看一个人不能单看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是不是言行一致。是有意的言行不一,还是无力做到言行不一的问题。

57、【原文】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58、译文: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59、【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真正刚正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正的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有很多欲望,怎么能做到刚正呢?”

60、【原文】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稀)。”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赏析

61、【译文】颜渊和子路陪伴站在孔子的身边。孔子说:“我们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裘(皮衣)与朋友共同享用,即使使用坏了,也不会感到遗憾和怨恨。”颜渊说:“我希望自己做了好事不张扬,有了辛苦的事也不推给别人。”孔子说:“我希望老年人能得到安养,朋友之间能够诚信相待,年少的人都能得到照顾。”

6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63、子张可以说是《论语》中的一位知识分子,他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学术素养。他认为学问不能是靠嘴巴说出来的,而是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知识。

64、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65、寓意:要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想、多问。

66、【解读】此章的评论朱熹的评价十分到位,朱熹说:“观子路、颜子、孔子之志,皆是与物共者也。才与物共,便是仁。然有大小之别:子路,求仁者也;颜子,不违仁者也;孔子,安仁者也。求仁者是有志于此理,故其气象高远,可以入道,然犹自车马轻裘上做功夫。颜子则就性分上做功夫,能不私其己,可谓仁矣。然未免于有意,只是不违仁气象。若孔子,则不言而行,不为而成,浑然天理流行而不见其迹,此安仁者也。(《朱子语类》卷二十九)”

67、【解读】这一章的对话很值得思考。我理解孟武伯是鲁国的大夫,就好比今天的用人单位来向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量才录用。古有一句话“知子莫若父,知弟子莫若师”,孟武伯是向孔子了解他的弟子的德与才。孔子根据自己对这几位弟子的了解,给予了恰当的评价。在德与才的甄别中,我们知道才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量化,能够看得见,而对一个人内心的道德却很难量化和准确的判断,即便是一个人内心有着仁德,但在做事的时候能不能把仁德施与所做的事情之中,还是另一回事,有些时候有心将仁德实践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所以,孔子的答复非常清晰,他的弟子能干多大的事,能做什么事情,说得一清二楚。而这些弟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做到仁德,他就无法肯定了。

68、寓意:每个人都应该有雄心壮志,坚定信念,坚持不懈。

69、《论语》十二章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

70、【解读】此章讲的是孔子对“思”的度的把握。孔子的意思是说生活中的事情,思虑过多往往会顾及个人的得失,而失去对真理和规律的把握。因而会导致患得患失,失去抉择的最好机会。在这个问题事实上,孔子也认为过犹不及。适度最好。

71、【译文】季文子这个人遇到事情总是反复思考然后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72、【译文】孔子说:“齐国的晏平仲这个人善与人交往,时间越久越能让人敬重他。”

73、寓意:时间紧迫,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74、这一章师徒三人,要知道颜渊是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子路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是孔子和他最优秀的学生的谈话。场景使人倍感温馨,孔子俨然是一位典型的良师益友。子路侠肝义胆,乐善好施;颜渊是仁者之风,不自夸,不施劳;孔子是“圣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朱熹注:“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的不同点,相同之处是都没有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75、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76、【解读】“文章”是指孔子所传授的“礼乐射御书数”这类看得见的学问知识,可得可闻。而性与天道,就是人的本性与生命发展规律的学问,这类的知识是不容易得,不容易听到的。天下的学问,大体上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技能方面的知识,需要动脑思考才可以学的来的知识;了另一方面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客观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属于道德层面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只能用心灵来体会,这类知识是用心悟得出来的,而不是学来的。子贡对悟得的知识掌握得不多,对技巧方面的知识把握得很好,所以孔子才评论他说:“器也”。

77、【原文】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78、【原文】5.22子在陈,曰:“归与(欤)!归与(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79、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0、【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处于有道的时候,他就显露才智,当国家处于无道的时期,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才智别人可以学到,但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却学不到。”

81、【原文】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82、【解读】宁武子是卫国的大夫。后世有郑板桥“大智若愚”之说,大智若愚正是宁武子这等人。政治生活中往往极其复杂,政通人和之时,大家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而在政令不通人不和之时,若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十分艰难,有远大志向的人就该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那样,韬光养晦,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和能量,这正是大智慧。这种装傻不是学来的,是修养来的,是基于大使命感,对事物发展的长期性认识而来的。傻不是人人都能装出来的,把傻能装到真处也是大智慧。

83、寓意:学者们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注重查清和填补空白,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最好。

84、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85、【原文】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86、寓意: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87、【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势,左丘明觉得这样可耻,我也认为这样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觉得这样可耻,我也觉得这样可耻。”

88、【赏析】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89、【解读】这一章讨论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刚强?申枨也是孔子的学生。《格言联璧》中有这样一段话:“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可见这里所讨论的“刚”是人的心气之刚,而非气血志刚。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其中有“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季氏第十六》篇),这里的刚就是血气之刚,是外在的刚。孔子在这里说的刚是内心的刚直,生活中一旦人心中有欲望想实现,就会屈服与他人,所以也就难以真正的刚正。因此,林则徐才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自勉勉人的话。

90、【译文】孔子说郑国的子产,“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他的行为很谦恭,对待上级能够做到敬重,对待老百姓有恩惠,役使他们合乎时宜。”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赏析

91、译文: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92、【原文】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任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93、【译文】孔子让漆雕开去当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当官这件事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孔子很高兴。

94、【译文】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不愿意强加给别人。”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95、【译文】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令尹,没有特别高兴;几次被免职,也没有特别不高兴。(他每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做令尹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接任的新令尹。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是忠诚了。”子张说:“算得上仁德吗?”孔子说:“没有达到智,怎么能算得仁德呢?”(子张又问)“崔杼(zhù)杀了他的国君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后,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差不多’,于是就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是一个清白的人了。”(子张)说:“算得上仁吗?”孔子说:“智还没有达到,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96、寓意:讲学习方法,讲学习的乐趣,讲个人修养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探讨学习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97、【译文】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这种人怎么能算聪明呢?”

98、译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没有,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99、【解读】南容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把哥哥的女儿许配给他,是因为这个人有能力,头脑清明。太平的世道,他可以做官;乱世时,他的智慧足以躲避灾祸及身,可以全身而退。

100、寓意: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学习别人的弱点,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

101、【解读】此章讲的是内心的仁德与口才的关系问题。我的理解冉雍人的憨厚,内心怎么想就会怎么做,这里的佞指的口才是光说不做那一类的,心口不一的口才是很招人讨厌的,这正是孔子要告诉学生的要修炼好自己内心的仁德,不知道修炼仁德的人,即便有能言善辩的口才也是空谈,是没有用处的。

102、【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不记着过去的不好的事,所以内心里就没有怨恨和不满。”

103、【原文】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04、译文:孔子说:“三人行,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105、【译文】子贡问:“我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器具一个啊。”子贡又问:“什么样的器具呀?”孔子说:“是宗庙里贵重的瑚琏呗。”

106、《论语》十二章赏析:

107、【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之墙不能再粉刷了。我对宰予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啊?”孔子说:“以前我对于人,听他怎么说就相信他会怎么做;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对我来说是宰予让我有了这样的改变。”

108、【译文】子贡说:“老师的学问知识,能够通过学习获得;老师的关于人性与天道的见解,通过一般的学习却很难获得。”

109、学而优则仕,学习管理,即为政第二

110、【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能够悟出十个道理来,我听到一个道理只能悟出两个道理来。”孔子说:“不如他,我和你一样都不如他啊!”

111、寓意:贫穷是常见的,但个人的道德成长不应受到贫穷的限制。孔子崇尚扶贫、幸福、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112、【解读】臧文仲是鲁国的大夫,谥为文仲。因为智慧而得名的。对此,孔子提出了自己的判断。臧文仲藏龟,一方面是因为藏龟本属于天子才能做的事情,他做这样的事属于僭礼的行为,所以不明智。其二,龟有占卜之用,臧文仲用它来祈福。张居正说:“人有人之理,神有神之理。人之理所当尽,而神之理,则幽昧而不可知。惟尽其所当务,而不取必于其所难知,斯可谓智矣。今文仲不务民义,而谄渎鬼神如此,则是不达幽明之理,而惑于祸福之说,其心之不明亦甚矣。何如谓之智乎?”这正是孔子据实而断,印证了孔子说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见《卫灵公篇》15.28)”。

113、《论语·子张篇》是《论语》中的一篇。本篇主要记述子张的言论和孔子对他的评价。下面是对本篇的赏析:

114、【原文】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115、【原文】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又)闻。

116、【译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呢?有人向他讨点醋,他(却不直说没有,偷偷地)到邻居家要了点给人家。”

117、【原文】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18、【译文】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来没有见过发现自己有过失而在内心里自责的人。”

119、译文: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爱在里面了。”

120、【原文】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赏析

121、【解读】这一章是孔子与子张师生之间,就子文之忠与陈文字之清探讨与仁的关系问题。子文为官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已是很难得的境界,与现实对照这类人在现实生活中真是少之又少。不但如此,还能做到服从大局,以大局为重。每每一任与另一任干部都有权力交接的时候,人们只是注意到人财物的交接,却忽略了政策与思想的交接,而集体的发展恰恰就表现在政策的连续性上,所谓的持续发展就是政策的延续。在这方面令尹子文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生活中常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了一个时代,换了一批鸟;换了一批鸟,换了一种歌谣。”换了一茬领导,就换了新的号令,所谓的一个和尚一个令。而子文却把自己的政策和想法,都一同告诉了下一个执政者。这又是为官的子文难得的地方。即便是这样,孔子也没有肯定说子文“仁”,而是说“未知,焉得仁?”同样评价郑文子“清”也是说“未知,焉得仁?”我理解孔子的“仁”应该在智之上,需要先达到智才能接近仁。可见,仁在孔子思想里的高度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达到的。那么从这各方面看,孔子评价这两个人的行为,是不是说他们的行为抉择还不够理智或者不够聪明呢?如果是这样,我们还应该思考为什么这两个人这样做还不算聪明呢?

122、人生从学习开始,即学而第一

123、【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伤时的心情,以及对仲由性格之中的忠诚的肯定。子路性格直率,耿介忠直,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一位粗鲁野蛮的一介武夫,是一位有力量没有头脑和思想的人。其实,子路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深得孔子的喜爱。他的忠诚尤其难得,所以,在孔子非常伤感的时候,说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坐着木筏到海上去,子路信以为真,暗自高兴。孔子就此批评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24、礼乐治国的目标是让人们以仁德为追求,即里仁第四

125、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

126、《论语子路篇》中的经文很多,今举其一章经文如下:

127、【原文】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128、子张非常注重言行一致。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孔子认为儒家的言行一致是可取的,而且是做一个好人的根本。子张的言行一致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扬,这也恰好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29、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130、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131、【赏析】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132、【原文】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133、论语十八篇是有逻辑顺序的安排

134、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天生喜欢学习的人。”

135、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136、【原文】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137、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8、【解读】晏平仲就是传说中的齐国的晏婴,其貌不扬,个子矮小,却是学识渊博,智慧过人。在这里孔子说出了人与人相处中一个极为可贵的品质问题,《阳货篇》有孔子的一句话说的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则怨。”其实,不只是女子与小人,生活中朋友之间的交往往往都会是这个样子,一旦过于亲近了便会不逊,失去尊重。所以,生活中往往或有这样的理论,朋友没有长久的,不同的时间可以有不同的朋友,其实这是对交友之道的误解。张居正讲解这段话时说:“孔子说:‘朋友无伦之一,人所必有者也。但交友者多,善交者少,惟晏平仲善与人交,而能得其道焉。何也,人之交友,起初皆知相敬,至于既久,则习狎而怠忽矣!怠忽则必生嫌隙,嫌隙既生,交不能全矣。平仲之于人交也,始固相敬,至于久而亦然,不以其习狎而生怠忽之心,故交好之义,始终无替,此平仲之所以为善与人交也。’”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理解《论语》开篇孔子说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深刻含义了。

139、【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人对过错的态度问题。安德义解读论语将人对过错的态度分成了六种,一种是掩饰错误,“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篇》);一种是坚持错误,“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篇》);一种是过而能改,“过,则勿惮改”(《学而篇》);一种是自讼己过,朱熹说“能内自讼者,则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这是很高的一种境界;一种是闻过则喜,“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篇》)。正因为对待过错的态度不同,所以孔子又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说的就是通过看一个人对待过错的态度,就能知道一个人和他内心对仁的体认程度。

140、寓意:学习方法不仅要强调“温故而知新”,而且要强调“知新”和新旧知识的融合。

141、寓意: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只有把学习视为乐趣,我们才能学得更好。

142、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43、以上述思路修养身心,人生达到的层次不同,下德,公冶长第五,中德,雍也篇第六,上德,述而篇第七,至德,泰伯篇第八

144、【解读】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在鲁国的单父担任过地方长官,把那里治理得井井有条,孔子看到后盛赞子贱的美德,也肯定了鲁国君子之盛。

145、子张的开放心态和宽广胸襟值得我们思考。他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学问,但他从不因为自己的知识见多识广而狂妄自大。相反,他很虚心地听取别人的观点,并且不介意修改自己的理论。这种开放的心态不仅是做一个好人的基础,也是学习、教育和人际交往中非常有价值的。

146、【解读】这一段师生对话,很有意思。子贡用今天的眼光看,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生,聪明又有口才,子贡是孔门言语科的优等生,但还不是孔子眼中最好的学生。从整部《论语》我们能体会到,子贡虽然聪明,但对老师的感情极深,曾在孔子死后于墓前独自守孝六年(其他弟子守孝三年),但却不是孔子的至爱,这似乎对子贡有些不公平。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这样评价子贡“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后世因此说子贡是纵横家的鼻祖。足见,子贡的智慧口才一般,他富甲一方,“结驷连骑”,纵横六国,即便如此,孔子还是认为子贡是“器”而非“不器”的君子,可以想见孔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之高。想必在孔子的心目中,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成才的不过颜回一人而已。我们今天大学的教育,天天喊着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谓的应用型,不过是孔子眼中的“器”罢了。

147、【解读】孔子的教学非常注重“学而时习”的问题,子路是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学生之一。学过之后他就要用,在没有用之前,他害怕又听到新的东西。可见子路是一个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好学生。这里更强调和赞扬的是子路的这种学习精神。

148、【解读】孔子给予郑国的子产以很高的评价,这也正是郑国立国的根本原因。这也是我们今天做官的人应该有的四种修养。恭与敬说的是一个人由内而外发出的情感,对待老百姓要时时为他们着想,役使老百姓要符合公平正义。

149、【解读】孔子让漆雕开去当官,而漆雕开不愿意去,孔子很高兴。为什么?我以为孔子在《述而篇》中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孔子看到了漆雕开不汲汲于富贵,一心向道,其志向远大,作为老师怎能不高兴。

150、译文:孔子说:“学而时练习的,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赏析

151、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52、【解读】应该说子贡对孔子的恕道理解得很深刻、很到位。但孔子为什么说子贡做不到呢?其实还是针对子贡的性格特点加以教导而已。子贡一向喜欢品评人物,臧否是非,扬善而不隐恶,孔子担心的就是子贡理解了这个道理,却难以做到,话外之意是你子贡能说未必能做的到。

153、在现代,我们可以从子张的言论、行为和品格中学到很多知识和价值。他提倡的诚实、谦虚、知识付出、言行一致、宽容开放等等品行都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阅读《论语》,从孔子及他的门徒们中吸取精华,塑造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好人。

Tags:

很赞哦!

随机图文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