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经典文案 >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76句精选】

2023-06-12 09:07经典文案人已围观

简介自相矛盾寓言故事 1、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盾牌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 2、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

1、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盾牌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

2、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3、原文出自《韩非子·难一》:

4、“自相矛盾”这个词语最初来源于汉代的《庄子·内篇·养生主》中的一句话:“信马由缰,曳纶河清;羿弋之巧,多术于他;人不知而神知之者,谓之‘道’。”

5、围观的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很好笑,人群中有人问道:“依你的说法,你的矛无论怎样坚硬的盾都能刺穿,而你的盾又是无论多么锋利的矛也不能把它刺穿。那就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吧,看看结果怎么样?”

6、在我的回答中,我发现了明显的自相矛盾。

7、传说很久以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的货,他先举起盾向人们夸口道:“你们看,我的盾是世上最坚固的盾,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接着又举起他的矛,向人吹嘘说:“你们再看看我的矛,它锋利无比,无坚不摧,无论多么坚硬的盾,都挡不住它,一刺就穿!”

8、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最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穿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最锐利,没有什么东西刺不穿的。”有人说:“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卖矛和盾的人就无法回答了。不能被刺穿的盾和没有什么刺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9、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10、首先,我给出了结论“充足”,但接着又了研究生时间非常不充裕,这与我的结论相反。

11、是真事,大自然有些事就是那么奇妙,从前,楚国有一个人,他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盾牌它刺不破。”

12、简答:《庄子》。

13、蛇回答:“我既是蛇又是龙。”

14、因此,“自相矛盾”这个词语的产生和发展,既有语言学方面的探讨,也有翻译和解释方面的意义。

15、您好,"自相矛盾"来源于《孟子》中的一句话:"言必称其志,行必信其行,自相矛盾,谓之不然。"意思是说,说话必须符合自己的志向,行动必须表现出自己的诚信,如果自己说话和行动矛盾,就是不对的。后来人们就把其中的“自相矛盾”这个词汇提取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成语来使用。

16、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17、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先誉其盾之坚,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8、“自相矛盾”,语出《韩非子·难一》;“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9、关于这个问题,自相矛盾是指言语或行为中所表达的内容或意义相互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例如,一个人说自己不喜欢吃甜食,但却频繁地购买和食用甜食,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表现。自相矛盾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会导致人们对说话者或行为者的信任度下降。

20、这种不一致之处可能涉及到逻辑推理、事实或模糊的定义。

21、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

22、自相矛盾的内容:矛~长矛,进攻用的武器。

23、在日常生活中,自相矛盾也可以指一个人的话或行为与他之前说过或做过的事情相矛盾。

24、所以说,我的回答存在自相矛盾。

25、自相矛盾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都非常常见,例如,在政治、法律、医学、教育等领域都有可能出现自相矛盾的言论或处理方式。

26、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27、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在地里干活时,跑过来一只兔子。也不知什么原因,跑得很快,也许去送快递吧。不小心一头撞到了一棵树上,当然就结束了活蹦乱跳的小生命。

28、自相矛盾这个词源自于哲学悖论中的一类错误。

29、原文为:

30、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无坚不摧的矛,来刺你坚不可摧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

31、自相矛盾因为自相矛盾是指一个人的话或文章中存在着逻辑上的自相冲突,表述上自相矛盾,这种情况在语言表达或推理论证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是一种逻辑错误的表现。

32、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33、《韩非子·难势》上说,有个人又卖矛,又卖盾。卖矛的时候说他的矛无比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透;卖盾的时候又说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有人就问他,要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呢?他无言以对。后用“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34、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35、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36、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一年四季,早上天一亮就起床,扛着锄头往田野走;傍晚太阳快落山了,又扛着锄头回家。他实在是很辛苦。

37、综上所述,就是“自相矛盾”的意思。

38、古时候,矛和盾都是作战用的武器。矛用来刺杀敌人,盾则用来保护身体,以免被对方的矛刺中。

39、(《韩非子·难一》)

40、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作者韩非。

41、《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42、自相矛盾出处:《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43、明白了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不能相互抵触这个道理。

44、这就是自相矛盾的表现。

45、有人请客吃饭,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客人以为酒杯里有蛇,回去疑心中了蛇毒,就生病了(见于《风俗通义·怪神》)。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46、成语故事

47、自相矛盾:我明白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是事情前后不一致画蛇添足:我明白了做事情要尊重事实,不可凭空武断,不然就会做出事与愿违的事情

48、盾~盾牌,防御用的武器。自相矛盾~是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抵触,就是“自相矛盾”的内容和意思。

49、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

50、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而农夫地里的野草却越长越高,把他的庄稼都淹没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5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52、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来用以形容别人或自己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又用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53、在逻辑学中,自相矛盾指的是一个陈述中的不一致之处。

54、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自相矛盾是寓言故事也是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应该是源于现实,而又夸张了吧,主要就是让大家明白其中的一些教育意义。

55、自相矛盾这个词来源于古代典籍《庄子》,其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看到一条蛇,蛇说自己是一条龙,他就问蛇:“你是蛇还是龙?”

56、自相矛盾的故事:古代有个人既卖矛又卖盾,他既夸他的矛好,又夸他的盾好。路人质问他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看如何?他便哑口无言。

57、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难一》,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

58、那个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59、在这句话中,“信马由缰”和“曳纶河清”的两个形象化的比喻之间存在矛盾,因为“信马由缰”强调放松,而“曳纶河清”则强调绷紧,两者的表达方式存在矛盾。

60、卖兵器的人听了张口结舌,无从回答,只好拿着矛和盾走了。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

61、优质建议:自相矛盾是一个常见的逻辑错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会犯这种错误。因此,我们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一致,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发生。同时,在进行逻辑思考时,也要注意避免自相矛盾的错误,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思考和表达更加准确和有力。

62、后来这个词语被人们广泛使用,通常用于形容一种言语或行为上的错误或不连贯,例如,“他说的话自相矛盾,不是很可信。”

63、自相矛盾

64、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65、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66、自相矛盾是指一个人或文本在不同场合或内容中发生了矛盾或相反的情况。

67、需要修正的是,作为研究生确实存在课业繁重、毕业要求高等问题,因此时间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可能并不充裕,但是如果管理得当的话,仍然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锻炼、放松等,不是完全没有时间。

68、例如,一个人说他很节俭,但是他的日常开支却非常高昂,这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例子。

69、守株待兔

70、把一次偶然的事件当作常有的现象、看成是一种必然规律的做法是缺乏根据和十分轻率的。一个人如果那样去看问题,就会做出像这个宋国人一样的蠢事来。

71、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72、深入分析: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自己的话或行为与自己的话或行为相矛盾。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中。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河边捕鱼,他用一根细绳系住了一条大鱼,但是他又怕鱼跑掉,就用一根粗绳再次系住了这条鱼。结果,他的两根绳子相互矛盾,让他无法将鱼捉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行为或言语可能会相互矛盾,导致我们无法达成目标。

73、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桩子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74、“自相矛盾”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做事、说话前后自相抵触。

75、因此,我们需要在思考和表达时时刻注意自己的逻辑思维是否严密,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

76、这个人一看大喜,夭上掉下虽不是林妹妹,但是天天有只肥兔也不错。于是他就天天守在树边等有兔子撞过来,但再也没有撞得那么准的了。

Tags:

很赞哦!

随机图文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