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经典文案 >

法家思想至战国末期-42句优选

2023-06-13 09:37经典文案人已围观

简介法家思想至战国末期 1、道家推崇道、自然、天性、无为,分黄老派和老庄派,黄老派曾是道家正统,他致力于治国安邦,曾在齐国稷下以及后来的文景之治中大放异彩,但独尊儒术后

法家思想至战国末期

1、道家推崇道、自然、天性、无为,分黄老派和老庄派,黄老派曾是道家正统,他致力于治国安邦,曾在齐国稷下以及后来的文景之治中大放异彩,但独尊儒术后黄老衰败,老庄派反而成为道家正统,魏晋玄学后,老庄派只能依托道教继续存在,并对中国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产生了极大影响

2、李悝(公元前455—公元前395年),据说是鬼谷子的弟子,创立了法家学派,是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战国初期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丞相,主持魏国变法,使魏国成为当时第一大强国。他曾经汇集当时各国法律法规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法典。

3、另一方面,法家也并非完全独立于其他各家,法家思想也综合了儒家、道家的一些先进思想。

4、法家在政治上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废分封,行郡县。在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在军事上主张强军,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国家治理上主张实行法治,不分贵贱,一断于法,所以法家在战国时期最受青睐。

5、法家学说。因为法家主张适时改革,建立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适应了国家从分裂走上统一的现实需要,故被秦始皇采用。

6、法家消失,思想留下来了。

7、法家是从黄老道家分化出来的,他借用了黄老道家法术势的理念,但黄老道家道生法的理念却被他搁置了起来,结果虽然帮助秦国统一了中国,却导致了恶法横行盗贼蜂起二世而亡的局面,所以后来只能以明儒暗法的形式继续发挥作用

8、汉代之后,法家作为一个单独的学派便走向了消失,其主要原因在于儒法合流的形成,使得法家思想和儒家趋同;另外独尊儒术的推行实行天下文人基本都成为了“儒生”。儒法合流是学术的一次大综合,也是大一统时代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儒法合流给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儒学得以复兴。兼容并蓄,众采百家之长成为了儒学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生机的根本原因。

9、这里的成为正统的儒学并非是先秦孔孟之学,而是儒法合流后的新儒学。新儒学成为了正统,其他学派并没有完全遭到摒弃。汉武帝身边人才济济,有信仰道家的司马谈,刘德,有法家酷吏张汤、公孙弘等。汉武帝尤其注重法家思想,在很多人看来儒学只是帝国的辅助和装饰,法家才是其内在。“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人们将这种治国理念称为“内儒外法”,这一理念成为了汉朝的治国基本理念。汉宣帝曾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10、墨家提出的“兼爱”等一些主张超出了当时社会实际发展的可能,在封建社会无法实现。

11、法家是中国战国时期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重要学派。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12、萨维尼认为,“法律只能是土生土长和几乎是盲目地发展,不能通过正式理性的立法手段来创建。”

13、因为儒家的“仁政”思想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董仲舒又对儒学进行发挥,提出了大一统的理论,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取得了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14、系统论述历史法学派之基本观点的是萨维尼。他通过对法的产生、法的本质和法的基础三个问题的阐述,表达了该学派的代表性理论。

15、要了解李悝,那得先从法家思想说起,法家主张以法、术、势来治理国家,法是指健全法制,术是国君驾驭群臣的手段,势指的是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权势。李悝创立法家以后,法家思想迅速在各国得到发展和运用,涌现出了一大批法家代表人物,他们虽然同为法家,但是却又各有侧重,比如说商鞅偏重“法”,申不害偏重“术”,慎到偏重“势”,而且都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此法家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发展最为广泛的思想之一。

16、他指出:“一个民族的法律制度,象艺术和音乐一样,都是他们的文化的自然体现,不能从外部强加给他们”。

17、法的根本是制定一套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规则,在这种规则下,强调的是发挥人的积极能动性,规避因人性的黑暗面而导致的社会不公和冲突,从而实现全国统一的行为准则。

18、儒家崇尚仁义礼智信,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遭焚书坑儒,但汉朝建立后,因为黄老道家兼采百家的治国策略,儒家逐渐崛起,最终取代黄老道家成为帝制时代的国家意识形态

19、虽然汉代以来历代的统治者都采用儒家学说来进行思想统治,但是实际上都是以“外儒内法”的方针来治理国家的。因此,法家学派在汉代以来的命运并未得到压制与打压。

20、我很喜欢看韩非子的书,太现实了,太残酷了,人之初,性本恶,官场的法势术,商场的技术,制度,文化市场,生成之道,

21、战国时代,是群雄崛起的时代,这个时期礼乐崩坏,各诸侯国之间不再遵循之前的礼制,增强国力、发展经济军事是大家的唯一追求。

22、仁义道德在这个时候已经对诸侯国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国与国之间,拼的是国力和实力,而不是拼谁讲道德和义气,人性的黑暗面在战国时期得到了最充分最真实的体现。

23、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是儒家弟子荀子的徒弟,但却未师承荀子,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24、“在任何地方,法律都是由内部的力量推动的,而不是由立法者的专断意志推动。”

25、中央集权只是一部分,法家的主要思想是提出了富国强兵,依法治国的思想。它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也为后来秦国建立起的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26、因此,法家是战国时期最为先进的治国思想,它的出现,符合国家利益的发展,也符合人类历史发展。

27、韩非子生与战国七雄争霸时期,当时韩非子所在的韩国是七国中最为羸弱的,韩非子分析所处国情,多次上书晋见韩王,希望韩王改变现在的状态,懂得变法图强,使韩国越来越好,但韩王对于韩非子的言论不予理睬,他所进谏的东西韩王都没有采纳,这使得韩非子非常失望,因此他把自己通过看书得出都不结论写成法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28、但自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9、法家思想为什么说是战国最有用的思想

30、随后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主张实行了“独尊儒术”,建立太学“养天下之士”,行封禅之礼,进行太初改制,建立年号以鼓吹儒家天命观。在选官方面实行察举制,以儒家的孝廉作为选官依据。在地方建立学校体系,教育的教材为“五经”。这一些列的改革标志着儒学成为了中国的正统思想。随着这一系列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渗透到了帝国政治、法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家思想至战国末期

31、不能说法家思想就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只是法家在政治上的主张,法家思想是一个系统的思想,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32、法家思想是秦王朝对以前的分封制,所存在的权力疵病,进行的改革措施,他的法令改革有效的限制了,分封制下各諸候王亲的番王割据,至上而下实行郡,县的行政划分,将各诸侯王亲所掌握的兵权,而统一中央层级专制领导,改变土地耕种模式,推广商央变法,统一税收新法,维持中央国库之諸存,大大增强了国家较以前之富强,特别是改制的纳税新法,虽然遭到了各諸侯王亲的联合反对,但总的来说,法家所推行的思想意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先进旨念。野苦蒿致言。

33、法律如同语言一样,没有绝对停息的时候,它同其他的民族意识一样,总是在运动和发展中。

34、法家注重实际效果,以增强国力为宗旨,这从治理国家、发展经济角度来说是当时乃至现在唯一的选择。

35、儒法合流的最终完成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继位时,窦太后掌权,地方诸侯依然具有一定的势力,边患也日益严重。汉武帝力图改变黄老学派无为而治的局面。由于汉武帝从小受到儒家教育,窦婴田蚡等大臣都倾向儒学,因此推行儒学已经是大势所趋。

36、法家理论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实际发扬光大的是战国前期的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

37、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推动了变法改革,备受统治者重视,可以说法家学派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38、儒法合流的完成——内儒外法

39、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此举遭到了窦太后的反对,儒生辕固生被杀,罢黜百家暂时告一段落。公元前136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儒学开始成为官方思想。第二年,窦太后去世,“罢黜百家”得以实现。此时,儒家吸收百家思想改造儒学已经基本完成,新儒学诞生,其代表为董仲舒。董仲舒吸收了法家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等观念,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又结合阴阳学派的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理论,并将儒家的纲常总结为“三纲五常”。董仲舒完成了自荀子以来的儒法思想大综合。公元前134年,他在《天人三策》《举贤良对策》中向汉武帝阐释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推崇。

40、不是荀子

41、所以这个阶段,礼制成为过去式,变法图强力争上游才是硬道理。

42、这时他的书籍被传到秦国被当时的秦王秦始皇看到了,他对这些文章给予很大的赞赏,很想知道是谁写的,当他知道这些文章是韩国的韩非子写的之后,作为七国之首的秦国便派兵攻打了韩国,迫于秦国势力的强大,本不想任用韩非子的韩王只能派韩非子出使秦国。

Tags:

很赞哦!

随机图文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