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经典文案 >

不求甚解内容概括【好句摘抄28句】

2023-05-11 00:23经典文案人已围观

简介不求甚解内容概括 1、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概括: 2、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又提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点明了中心论点,给读者以有

不求甚解内容概括

1、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概括:

2、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又提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点明了中心论点,给读者以有益的建议。

3、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4、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5、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第八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6、第四部分(第7---8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7、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8、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第二段),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第三段);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第四段).

9、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

10、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11、陶渊明十九岁那年写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叫《五柳先生传》。

12、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的故事主要是跟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有关,陶渊明小时候家里很穷,平时靠种田来维持生计,在劳动之余,他很勤奋,非常爱读书,不死啃书本,后来就称之为不求甚解。

13、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14、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15、不求甚解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16、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如下:有一位先生不知道是哪儿人,也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他家的院墙外边有五棵大柳树,他就把自己的名字起为五柳先生。这个老先生喜欢安静,不爱说话,也不羡慕人间的荣华富贵。老先生非常喜欢看书,但对于他读的书不是逐字逐句地研读,只是不求甚解;每当对书中的意思和意义有一些理解和领会的时候,老头子便会忘记了吃饭。老头子喜欢每天喝几杯酒,但是因为生活拮据而常常无酒可喝。亲朋好友知道我的嗜好和家境情况,所以经常邀请我这个老头子去喝酒。而我呢,每次都把他们家里的酒喝光。

17、第五部分(第9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18、《不求甚解》是邓拓的议论文作品,文章主要是为了议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即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这个道理,首先,提出问题,先体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然后,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最后,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19、第5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因此被列宁批评。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20、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旨。不要在某个字词上斤斤计较。

21、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22、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笔名马南邨(福建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cun1)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朗读人为梓君)。同时此文还被收入上海教育出版社二期课改的八年级第二学期上册,为第十课。

23、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24、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25、作者首先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接着作者运用普列汉诺失和诸葛亮为例,进一步论证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从而阐述在读书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26、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

27、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是江西首位文学名家巨匠。

28、《不求甚解》通过对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理解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的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认为读书在于虚心和会意,反对死读或抠字句而忽视精神实质的理解,提倡观其大略地含意,提倡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才能真正会意。

Tags:

很赞哦!

随机图文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