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经典文案 >

朱熹的简介15字-122句优选

2023-05-11 00:24经典文案人已围观

简介朱熹的简介15字 1、理是事物的规律。 2、论述教育 3、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 4、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陆九渊来南康访朱熹,相与讲学白鹿洞书院。八月,时浙东

朱熹的简介15字

1、理是事物的规律。

2、论述教育

3、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

4、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陆九渊来南康访朱熹,相与讲学白鹿洞书院。八月,时浙东大饥。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荐朱熹赈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为解救灾民,朱熹迅速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朱熹因在浙东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为唐之姻亲王淮所嫉,浙东任职仅九个月即离任回家。朱熹曾先后六次上状奏劾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与唐仲友上下串通勾结的事实。迫于压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在弹劾唐仲友的过程中,朱熹表现出崇高的操守和气节。

5、宋朝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党禁”正式发生。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效法北宋元祐党籍的故伎,开列了一份五十九人的伪逆党籍,名列党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朱熹被斥之为“伪学魁首”,位列黑名单之中的第五位,有人竟提出“斩朱熹以绝伪学”。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严重打击。

6、“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7、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上《戊申封事》。主张“正心”、“任选大臣”、“振举朝纲”等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诏命朱熹知漳州。绍熙元年(1190年),61岁的朱熹到漳州赴任。朱熹在漳州的全部施政变革,主要体现在正经界、蠲(免)横赋、敦风俗、播儒教和劾奸吏等方面,而正经界则是他全部变革的灵魂。时值当地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行“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亩纳税。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但却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绍熙二年(1191年)正月,朱熹长子朱塾卒。闻噩耗后,朱熹无奈以治子丧请祠。五月,朱熹迁居建阳。次年,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为“沧洲精舍”,即淳祐四年(1244年)诏赐的“考亭书院”。

8、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9、还居建阳

10、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林择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今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栻。成。

11、理学思想

12、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秋七月,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13、(三)尊奉“三纲五常”为“天理”的德育论

14、朱熹的理学是一种入世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间万物的哲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他建立了庞大的理学系统,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15、他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16、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17、年少求学

18、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的时候,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原址在江西星子县境内庐山五老峰东南。此处曾经是唐代名士李渤隐居讲学之处,当年李渤喜养白鹿,因此得名。南唐开始在此建立学舍,号为庐山国学,宋时又在此建立书院。十月,派人访查白鹿洞旧址,并拨款重建了书院,又遍搜江西诸郡书籍文字以充实藏书,购置日产以供办学之用。书院得到朝廷的认可,教学活动由朱熹亲自主持

19、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20、庆元六年(1200年)入春以后,朱熹足疾大发,病情恶化。朱熹生命垂危,左眼已瞎,右眼也几乎完全失明。朱熹却以更旺盛的精力加紧整理残篇,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将自己生平的所有著作全部完稿,使道统后继有人。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四方道学信徒决定在十一月聚集在信州举行大规模的会葬,这又吓坏了反道学的当权者,竟令守臣约束。十一月,朱熹葬于建阳县黄坑大林谷,参加会葬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

21、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

22、朱熹的这种以“明人伦”为本的学校教育目的对于宋以后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南宋以后至元明清各代学校无不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这是具有超阶级、超时代因素的,我们认为今天的教育仍然还是应该继承的。

23、格物致知论

24、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思想。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对此说十分赞赏,认为这个思想“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发明千古圣人之意,甚为有功。”(《语类》)二程继张载后,对“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作了区别。在张、程思想的基础上,朱熹又全面论证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理”与“气”,人生不可缺少。“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浑然于天空,于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体,成为先验禀赋于人心的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人体形成之时,必禀此气,由于气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它有善有恶,名曰“气质之性”。上述二性并存于人身,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论观点。

25、绍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朱熹还居建阳考亭。

26、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27、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28、(二)以明人伦为主旨的教育目的论

29、一个人面兽心的"扒灰"理学家,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却得到后代独裁者的极力吹棒,可想而知会是什么样结果吧,这才是一个民族莫大的悲哀!,,

30、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一元论,同时吸收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张载的气化论,并吸收佛家的本体论、方法论、修养论,建立了自己庞大的、复杂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朱熹继承周敦颐以太极为宇宙本体的思想,认为太极就是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语类》卷一)。朱熹同时又把张载的气化论纳入自己的体系中,认为宇宙之间有理与气两种东西存在,就现实世界而言理与气是不可分的,没有谁先谁后之分;但就本体言之,是理先气后,即先有理,然后才有气,这样理就成为独立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上的精神实体,天理就是宇宙的本源。进而朱熹又把天理引伸到人事,认为“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先有君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语类》卷一)。又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文公集》卷七十)。“纲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朱子文集》卷七)。从这里可以看出朱熹把仁、义、礼、智看作是万理的纲领,他还认为理的条目则是“不出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朱子文集》卷三)。

朱熹的简介15字

31、朱熹  朱熹(1130~1200)  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哲学思想  理气论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补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菩萨蛮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菩萨蛮  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  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  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  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南乡子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  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  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  目断晴空雁字连。  水调歌头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水调歌头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中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  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  记取渊水冰语,莫错定盘星。  水调歌头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  空余千丈危石,高插暮云端。  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  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  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  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  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  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水调歌头  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  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  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  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  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  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  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  只恐买山隐,却要链丹成。  水调歌头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好事近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  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西江月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西江月  堂下水浮新绿,门前树长交枝。  晚凉快写一篇诗,不说人间忧喜。  身老心闲益壮,形臞道胜还肥。  软输加璧未应迟,莫道前非今是。  念奴娇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  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  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  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青玉案  雪消春水东风猛。帘半卷、犹嫌冷。  怪是春来常不醒。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  而今白发羞垂领。静里时将旧游省。  记得孤山山畔景。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满江红  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  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  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  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  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  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  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忆秦娥  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  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鸾鹤。  征车渺渺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  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忆秦娥  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  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  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鹧鸪天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鹧鸪天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蓑短笠任阴晴。  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  江妃定许捐双佩,渔父何劳笑独醒。  鹧鸪天  脱却儒冠著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  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是非。  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累累。  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  浣溪沙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32、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33、南宋中期以后,至明清时期,理学独步中国思想界,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理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的言行完全被禁锢在封建伦理的桎梏之内,起到了强化封建专制制度,束缚人的个性发展的消极作用,但它的伦理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也起了维护祖国统一的作用。

34、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35、人物生平

36、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37、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在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任内,又在长沙重建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旧址在长沙岳麓山,原为宋朝初期潭州太守朱洞所创建,也是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他还在湖南各地延聘了一些教师,广招生徒,来此就学者曾达到千人。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期间,对书院的建设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所书院直到明清时期仍然是一处著名的高等学府。

38、从认识的目的来看,朱熹讲“格物致知”是为了当圣人[8]。认为若做不到“格物致知”,无论如何都是凡人,只有达到“物格知至”,方可进入圣贤之域。

39、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九月,朱熹于行宫便殿奏事。第一札要宋宁宗正心诚意,第二札要宋宁宗读经穷理,第三、四、五札论潭州善后事宜。十月十四日,朱熹奉诏进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引起宋宁宗和执政韩侂胄的不满。因此,朱熹在朝仅46日,被宋宁宗内批罢去了待制兼侍讲之职。

40、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41、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42、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

43、治学勤政

44、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45、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46、教育思想

47、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48、“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讲对一般道德的体认。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是程颐。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二程遗书》)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他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

49、朱熹理学为了适应北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加强思想政治统治和进一步巩固宋王朝中央集权制的需要,面临佛、道两家迅速发展的挑战,同时也为了儒学自身的发展,把儒学改造为理学,也可以称之为新儒学。朱熹的最大贡献是以先秦儒家哲学为基础,揉合佛道两家哲学思想,综合北宋以来理学家的思想,建立了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论”,以此完成了儒学哲学化,使儒学更具有思辨性,并把儒家伦理说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

50、“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文集》)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象散兵游勇那样,回不到老家。他说:“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文集》)

51、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认为对天文、地理、生物、农业、气象等万事万物都应该研究。

52、据乐爱国先生的研究,朱熹的《北辰辨》是专门讨论天球北极星座的论文;在《尧典》注中,朱熹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并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浑天仪结构。除此之外,朱熹对地质学化石、否认神创论、宇宙起源、地心说、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体形状、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对气候的影响、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诊脉、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布局及具体的生产技术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

53、主要成就

54、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55、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直到五四运动才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56、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

57、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58、文学成就

59、书法成就

60、人性二元论

朱熹的简介15字

61、先简单介绍一下朱熹(1130年--1200年),婺源(旧属徽州,今属江西上饶)人。儒学界大成者,宋代理学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朱熹是一位世界级文化巨人,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在朱熹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体系中,有许多理论观点所包含的精华,如注重民族气节、爱国思想、勤政爱民、自强不息、重视品德、自我节制等,在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上,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他的理学思想在15世纪就已成为东南亚一带普遍接受的官方哲学,至今还影响着许多国家,朱熹后裔有100多万人,遍布海外。

62、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63、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64、(四)格物穷理以致知的教学论思想

65、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52岁时,才将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之后,朱熹仍呕心沥血修改,临终前一天朱熹还在修改。朱熹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四书》构成了朱熹的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元朝迄至明清,《四书集注》遂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聚众讲学。淳熙十二年,朱熹到浙江,与陈亮展开义利王霸辩论,力陈浙学之非。

66、重建书院

67、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为了根本上解决百姓灾年生计问题,在五夫创建“社仓”。这种做法可以减轻贫民困难,缓和社会矛盾,也减轻朝廷的施政压力,后为许多地方所仿效。十一月,朱熹回尤溪,与知县、好友石子重讲论学问于县学。在石子重的陪同下,游览其父朱松任尤溪县尉时燕居之所“韦斋”旧址,手书“韦斋旧治”四字刻石揭榜。

68、朱子读书法

69、科学思想

70、庆元五年(1199年),朱熹已被各种疾病所困扰,党禁中的朱熹终于预感到死亡的逼近,使他有大限临头的不祥预感,更加抓紧著述。

71、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从当时儒学面临的问题出发,如唐末安史之乱及五代大乱,造成伦常败坏;还有道家、佛家的人生哲学和伦理思想占据本体论和方法论的优势,从而对儒家的政治、伦理形成威协。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和了佛道思想,构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一套系统的、精致的、哲理化的并独具特色的封建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把我国古代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不仅从意识形态上影响元明清封建专制制度的稳定,而且深入、广泛持久地影响和支配我国自宋朝以来各朝各代的道德生活,影响和支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内容。

72、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于完备的意识形态。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在朱熹的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73、初入仕途

74、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75、朱熹重视观察实证:“历法恐亦只可略说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仰观俯察乃可验。今无其器,殆亦难尽究也。”提出要更好地研究历法,需要有好的观测仪器进行观察、检验。朱熹曾详细地描述了自己设想的一种可以使人进入其中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假天仪”。他设想设计一个球体类似天球,球体内部标上星辰位置,人进入球体内部,随着球体的转动人可以随之观察星辰。“极星出地之度,赵君云福州只廿四度,不知何故自福州至此已差四度,而自此至岳台,却只差八度也。子半之说尤可疑,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却是天地之中也耶?”朱熹用浑仪观测过北极星的位置与地面所构成的夹角,并试图通过比较各地北极星的高度及其与地中岳台的关系以证明大地的运动,表明了他通过对照比较各地不同的观测数据而进行怀疑思考的科学精神。

76、朱熹对儒家德育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德育的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都不是朱熹的发明,首次提出都是董仲舒,然而董仲舒并没有把三纲五常连用,构不成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

77、对楼主本贴回答的小结:总之,朱熹成功地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自宋以后的七八百年来,以《四书》教育全国人民的深远影响不可低估。一种学说要成为统治思想,为社会上最广泛的民众所接受,不仅要回答如何治国的问题,还必须能回答人生问题,在人生问题上提出适合客观需要又能为普通百姓所接受的思想。《四书集注》之所以风行天下,成为南宋末期和元、明、清的必读教科书,是由于其学说顺应了各个历史时代的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朱熹的思想精华今天仍然可采,朱熹通过集注继承和创新儒学文化的方法更值得借鉴。

78、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

79、朱熹的集国民极端自私劣根性,极其虚伪,懦弱无能,内斗,残忍,冷血于一身的伪学歪理邪说,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恶劣败坏之!

80、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81、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82、朱熹不仅认识到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理情精义》),他重视“居敬而持志”,也就是情感和意志的作用。朱熹认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

83、朱熹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审习字,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辍,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赡,超逸绝伦。自古以来,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又因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已成为中国官方哲学,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巨大的影响。他思想学说的盛名,把其书法艺术的光芒掩却了。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

84、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

85、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86、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当年适逢大旱,灾害严重,朱熹到任后,即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十月,朱熹行视陂塘时,在樵夫的指点下找到白鹿洞书院的废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

87、在朱熹之前,《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被认为是儒家文化经典。朱熹在深入研究之后,对“五经”提出质疑,认为“五经”是孔孟之前的“先王之道”,不能准确代表儒家思想,而《四书》则是直接的孔孟之道,更切合时代的要求,更能准确地表现孔孟的基本思想。他将《论语》、《孟子》以及《礼记》中的两篇短文《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他说:“学者于《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四书,果然下功夫,句句字字,涵泳切己,看得透彻,一生受用不尽”。

88、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宋元明清历史进程中,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做为官方统治思想,因此程朱理学也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89、朱熹对于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以及历代天文地理知识都有涉猎,特别是对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名著《梦溪笔谈》钻研尤深,使得《梦溪笔谈》成为其科学思想的来源之一。朱熹著有《参同契考异》,并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过实际的考察和研究,如从对高山螺蚌壳的考察去研究地球的变化等,如月用胶泥制作过立体地图。朱熹学生黄斡在《朱先生行状》中称朱熹“至若天文、地志、律历、兵机,亦皆洞究渊微。”朱熹67岁时曾回忆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从小就关心天文问题,甚至思想得几乎成病,至老都在思量天地壁后是何物。这都说明,他把理学推向鼎盛时期,使儒学的哲学化达到很高的水平,是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思想作基础的。

90、朱熹的理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与“二程”(程颢、程颐)合称“程朱理学”。

朱熹的简介15字

91、朱熹继承了儒家教学过程的思想,而且多有创新。他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他从《大学》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实践性观念,即“格物”与“致知”并以这两个基本概念衍演出教学过程就是格物穷理以致知的过程。什么是格物?朱熹的解释是:“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四书章句集注》)。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知道,朱熹所说的格物是努力穷索事物之理,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所以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结果,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考究物理而获得的认识。朱熹的这种格物穷理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应该说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

92、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93、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94、要想弄明白“宋明理学”要从西汉讲起,西汉大儒董仲舒继续发展了孔孟的儒家思想系统的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说,最终被汉武帝采纳,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了社会上唯一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虽然成为了正统思想但有一个缺陷,就是缺少“终极关怀”。孔子:“不知生,焉知死?”正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西汉末年佛教由中亚传人了中国内地,佛教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修来世”的思想弥补了儒学的缺陷,解决了“终极关怀”的问题。佛教思想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得到了扶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持续动荡,民生困苦,佛教“修来世”给人们心灵以慰藉,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了唐朝因为唐朝的统治者姓李,推崇老子(李耳)的道教,道教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佛教,道教的迅速发展挑战了儒学的正统思想的地位,唐代儒学大家韩愈最先提出复兴儒学,写下了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却差点因此丧命。由于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的强大,儒学家们做出了妥协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思想和道教的思想。

95、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96、乾道九年(1173年),作,亲书“明伦堂”制匾悬挂于尤溪县学宫正堂。从此天下学宫匾皆模此刻制悬挂。

97、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98、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朱熹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最欣赏挂在大殿内、由潘主兰先生撰写的一副篆体楹联。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阐述了朱熹的理学以孔孟等儒家思想为主干,兼取大量的唯物主义朴素思想与自然科学的成果,奠定了朱熹成为与孔孟等先哲并列的地位。全联是:  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  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赵朴初先生参观纪念馆后,对朱熹40余年在武夷山授徒著述和创建闽学体系的功绩表示钦佩。他应主人之请,挥毫书写了一副对联,以示对朱子崇仰之情。联曰:  千古敏以求,性天学述二程子;  三字不远复,心地功行九曲溪。  朱熹哲学当代争鸣朱熹汲取了《易传》和中医学的营养,对生命有着心身一体的理解。在朱熹生命哲学中,魂魄不能离开肉体而存在。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者把朱熹理论说成是客观唯心主义是值得商榷的。天津医科大学王英博士指出:  佛学,通过佛教的教义,给人以不生不灭的希望。而理学之前的儒学,特别是汉儒也承认鬼神的存在,但却不能对其进行深入讨论。应该说,在理学出现以前,儒学还没有形成独立而有力的对佛学的理论批判(崔大华:《儒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9页)。  但是儒学的人文精神,势必鼓舞起广大仁人志士积极发展和自觉维护儒学的基本理论。为了战胜佛学的挑战,儒家需要寻求更真实的学问作为自身存在的依据,以真以诚,面对虚妄的轮回和转世学说。于是对自然现象的更准确回答,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更真切了解,成为战胜佛学最有力的工具。儒学,迫切需要《易传》思想的复兴和医学成就的融入。  朱熹作为南宋理学的代表,他的心性理论中涉及的主要概念有天、天命、天理、心性、身、血气,这些概念基本反应了朱熹的生命哲学观,也提升了儒家心性学说的价值。

99、寒泉著述

100、后代独裁者借其歪理邪说,成为治民依据,极大的阉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更进一步抽空了民族的骨气,使这个民族变的更加无自信,无骨气,无民族精神?

101、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朱熹的知行观,是指儒家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实践。由于道德实践需要封建伦理指导,因此“知为先”。又因封建伦理不能只流于空谈,所以“行为重”。“知先”“行重”是实践道德的两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如果从认识的角度看,“知先行后”颠倒了主次关系。认识来源于实践,知行之间应以“行”为第一性。“知为先”的主张显然是错误的。至于所谓“行为重”,虽有其合理因素,但它强调的也只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个人道德实践。

102、绍熙五年(1194年),湖南瑶民蒲来矢起义,震动了朝野,湖南地方局势骤然紧张起来。朱熹临危受命,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赐紫章服。具有道学家傲骨、强烈忧国忧民心态的朱熹,不敢推辞朝命,欣然拜命前往赴任。五月,朱熹至潭州。此时,瑶民已败退深山,被困溪洞。朱熹采取了善后招抚的怀柔政策,遣使招降瑶民起义军首领蒲来矢。因本次镇压瑶民起义是湖北、湖南两地的共同行动,朱熹的招抚遭到了湖北帅王蔺的反对,在蒲来矢押解后,王蔺主张斩杀以警众。朱熹不得不在入都奏事中,直接向宋宁宗面恳,要求对瑶民“毋失大信”。朱熹到任后,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朱熹改建、扩建了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空余时间亲自到此讲课,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103、宋朝淳熙二年(1175年)正月,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编次成,史称“寒泉之会”。五月,送吕祖谦至信州鹅湖寺(今鹅湖书院),陆九龄、陆九渊及刘清之皆来会,史称“鹅湖之会”。鹅湖之会的直接动因是吕祖谦想利用这个机会调和朱、陆学说之间的矛盾。在学术上,朱熹认为心与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是本体,心是认识的主体。二陆主张心与理是一回事,坚持以心来统贯主体与客体。朱熹与陆氏兄弟论辩、讲学达十日之久。鹅湖之会并没有达到双方统一思想的目的,但使他们各自对对方的思想及其分歧有了进一步认识,也促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

104、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3],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105、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

106、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107、朱熹把“明人伦”确定为教育总目的,他说:“熹窃观古者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已及人”(《白鹿洞书院教条》)。但是,“秦汉以来,圣学不传,儒者唯知章句训诂之为事,而不知复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朱文公文集·中庸集解序》),结果是:“至于后世,学校之设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虽以汉唐之盛,而无以仿佛乎三代之叔季”(《朱文公文集·镇江府学记》)。至于宋代,朱熹认为情况就更为严重了,学校虽设,而徒有其名,不论是地方官学还是中央太学,都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场所。“自圣学不传,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辞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比年以来,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以故风俗日衰,士气不作,长老忧之,而不能有以救也”(《朱文公文集·福州学史阁记》)。

108、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后延平府今南平市),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师承当时的洛学一脉“南剑三先生”李侗的教诲,开创闽学,集理学之大成,与“南剑三先生”并称为“延平四贤”。

109、朱熹是南宋的。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斋号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紫阳夫子、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Y郎,小字季延,谥文,又称朱文公。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扩展资料朱熹为官仅十馀年,从事教学五十余年。他考场得意甚早,寿命又长,因此能一生专心儒学,致力于办书院、讲学,如其主江西南康军时,修复白鹿洞书院,且为之拟订《白鹿洞书院教条》。朱熹了解教育对思想普及的效力,故能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在经学、史学、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训诂考证、注释整理上都有较大成就。朱熹哲学发展了程颐等人的思想,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唯心论的“理气二元论”,其中“理”是自然运作的法则,“气”是万物构成的要素,“理”、“气”不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和根源。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110、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111、美学思想

112、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其词结有《晦庵词》。

113、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朱熹在世之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

114、(一)天理论

115、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116、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4]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117、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程朱理学文明后世。

118、《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一部有着深远影响的代表性著作。朱熹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程颢与程颐)的思想,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程朱理学”。朱熹的思想被其弟子和后人汇编为《朱子语类》,而《四书集注》则是朱熹一生中下功夫最大的且影响也最为深远的著作。《四书集注》中所体现的朱熹理学思想,分散在《四书》各章节的注文中,只要把《四书集注》中分散的注文加以汇集归类,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

119、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120、朱熹晚年定居建阳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称为“理学之乡”,也因朱熹、蔡元定、刘爚、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史称“七贤过化”之乡。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远在美日韩及港澳台等海外朱子后裔都会前来祭祀拜谒,他所创立的南宋理学迄今仍被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来等国推崇

朱熹的简介15字

121、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122、字,古人介绍自己,常称字,表示谦虚。别人叫你,称字,表示尊敬

Tags:

很赞哦!

随机图文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