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经典文案 >

卡夫卡 意识流-集锦137句

2023-05-06 16:31经典文案人已围观

简介卡夫卡 意识流 1、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而在夜里,我总是清楚地意识到我单独监禁的处境。 2、卡夫卡一夜之间两鬓斑白。他向公司提出退休,但是公司经理告

卡夫卡 意识流

1、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而在夜里,我总是清楚地意识到我单独监禁的处境。

2、卡夫卡一夜之间两鬓斑白。他向公司提出退休,但是公司经理告诉他,公司不可能让他退休,“因为他的工作在公司里不可或缺”。但他可以申请休假疗养。卡夫卡明白,为了未婚妻幸福,他必须跟她解除婚约,因为“有一种爱叫作放手”。当菲丽丝坐了30多个小时火车风尘仆仆赶来看他时,他冷淡且完全毫无感觉地接待了她,并且提出分手。他把她送往火车站,眼睁睁看着她上了火车,明白此生“永远也不会再见到她了”,回到家里号啕大哭。

3、卡夫卡来到妹妹的农庄,帮助“喂牲口,修篱笆,种菜园子”,离开喧嚣的闹市,他觉得“没有比这更舒适,更自由的乡间生活了”。但是有了自由的时间,他却没有创作灵感了,终日无所事事,除了帮农场干活,就是读书,还有写日记。

4、我们还可以从小说中感知到,这种异化劳动下,萨姆沙和老板的关系赤裸裸地表现出一种金钱利益关系,老板对于萨姆沙呈现出一种冰冷和冷漠,而萨姆沙对于老板就是一种刻板的服从,这种被异化的关系,老板和萨姆沙之间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5、人与人之间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感情和信任。

6、“萨姆沙先生和两个女人立刻离开楼梯口,回进自己的家,仿佛卸掉了一个负担似的”;“他们决定这一天完全用来休息和闲逛”,“于是他们三个一起离开了公寓,已有好几个月没有这样的情形了,他们乘电车出城到郊外去。”

7、年7月3日,弗兰兹.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父母一心忙着做生意,顾不上管他,他只能跟奶妈、老保姆、刻毒的厨娘、忧伤的女教师厮混在一起,童年“恐惧而孤独”。有一次他试图撒娇,半夜吵着要水喝,其实并不渴,父亲声色俱厉斥责了他,眼见未能奏效,便把他从被窝里拉出来挟到阳台上,关上房门让他站了很久。从此以后,他学会了“独自生活”,并且学着在没有父母的生活中也能正常应付。

8、《变形记》的人际关系是靠个体所能生产的价值维系的,连通亲人的不是血脉,而是格里格尔的经济能力。当人们渐渐意识到格里格尔不再具有价值时,他就真的成为了一只虫子。就连原先愿意承担喂养和清洁工作的妹妹也以生活辛劳为由,想要将他驱赶出自己的生活。与格里格尔毁灭的命运不同,《卡夫卡变形记》呼唤着亲情的回归,他既同意存在表象上的情感是虚伪的,又肯定“半路出走”的亲情可以迷途知返,重新粘合分离的个体。对于遭遇故事象征的情感问题的家庭,这是理解,又是启迪。卡夫卡变回人形的办法也是帮助他们缓和家庭矛盾的办法。

9、从本质异化到表面异化:为无心之过留存和解的可能

10、萨姆沙变形犹如一面镜子,洞照出了父母慈爱妹妹温顺可爱的温馨氤氲下,家庭关系的脆弱、虚伪与冷酷,经济、金钱为轴心的世界里,亲情也只是穿着华丽的骷髅,温情脉脉的表象之下,维系亲人的是利益和金钱关系。

11、由异化劳动一手导演出来的一场异化悲剧

12、对“变形”的真正指向,是对人的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从表面上看,变形的是从人变为虫的格里高尔,然而,格里的精神世界,他的责任感,对家人的尊敬,特别是对妹妹的爱,是由始至终都坚毅不变的。反而是家庭的另外三个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经历着起伏的“思想变形”。

13、然而,一切都是枉然,当家人看到萨姆沙恢复遥遥无期,早就对他失去了耐性,对他表现出冷漠和厌弃,全然忘记了他对于全家做出的贡献。

14、年7月12日,卡夫卡和相恋多年的菲丽丝订了婚,时年34岁。订婚后一个月,他忽然多次出现咳血症状,有一次竟然整整持续了十分钟。女佣第二天发现被子和地毯上全是血,毫不留情地向他预言,你活不长了。卡夫卡从此经常梦见一个尖牙利齿的女妖用爪子掐他的胸膛。

15、他写这段话时,尼采刚刚去世10天,而他根本不知道尼采去世的消息,这就叫冥冥中自有天意吧。

16、在人物的荒诞性上,小说中的人物虽然个性不同,但却流露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对待异变后主人公的反感、极端的自私主义和金钱至上主义。家人、领导、房客以及家佣,这些人物都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下扭曲恶化了人性。

17、休假期满(其实只有三个月),卡夫卡回到布拉格,照常上班。1919年春天,菲丽丝嫁给一个年长14岁的银行经理,卡夫卡闻讯如释重负,“另一个男人找到她了,(我)轻松了,自由了”。

18、欲望之泉就是他的寂寞之泉。

19、小说的主人公萨姆沙这个人物本身也带着一种荒诞意味。作为一名推销员,为给父亲还债,他不得不拼命工作以养活全家,他与社会的唯一接触便是工作,他没有朋友,更无自由,永远生活在为活着而活的奔波中,包围在一个机械刻板的工作生活之中。

20、这也许是这部荒诞小说背后真正的主旨和意义。

21、异化劳动造就了萨姆沙谨小慎微的性格,他每天努力工作,只是为了保住赖以为生的饭碗。逐渐地沦为一架挣钱的机器。这造成了他与人的本质偏离,像机器或动物一样,一味地接受外界。最后变成一个会思考的甲壳虫也是必然的结果。

22、当卡夫卡走进厨房时,谁都不看他一眼。当他告诉家人他变成了一只甲虫时,忙着给他和妹妹装午餐的爸爸敷衍道:“是啊。我还是一只大河马呢。”而妈妈则说:“你一直是我们家的小麻烦虫。”

23、亲人的死去本该是痛苦的、悲伤的,但是一家人如释重负、满身轻松地去郊外散心。这种反差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也体现着异化对亲情关系的影响:披着亲情的利益关系。因此当亲情被异化为利益的工具后,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且亲情利益化本身就是一种悲哀,悲剧早已埋下伏笔。

24、故事戳破了亲情的谎言,引发了随时代蔓延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海啸。它像镜子那样,能够照见被假象掩盖的真实世界。所以,当“造假”现象非但没有随时间的流逝受到冲洗,反而愈演愈烈时,卡夫卡的“变形人生”就成了能够比喻当下一些生活困境的良方。比如,它能用来讽刺父母对儿童带有敷衍性质的爱。

25、通过对因工作忙碌或刻板印象导致的“盲视”的刻画,作者讽刺了父母在儿童成长中的“失神”时刻。但在呈现这种过错时,创作者们描绘了父母一如既往的照顾、妹妹与卡夫卡的顽皮互动,这为那些过错添加了一个修饰语——无心的。相较于原作恶意的背离,这里的父母犯的是无心之过。尽管需要批判,但也有可以和解的余地,只要适时敲响警钟,他们就能醒豁过来。

26、小说中卡夫卡以独特的笔触,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讲述了一个“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淋漓尽致地诠释了那个物质物质、人情淡薄的时代中,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命运。再现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生活。

27、“你会蜇我们吗?”

28、他去看医生,医生告诉他,这是肺结核。检查结果出来,他向公司领导和未婚妻分别作了通报。当时肺结核是不治之症,直到卡夫卡去世四年后,即1928年,弗雷明发现了盘尼西林的抗菌作用,再过14年,即1942年,霍华德才从盘尼西林中提炼出杀死病菌的物质(青霉素),肺结核才被人类攻克。

29、卡夫卡用荒诞夸张的笔墨,呈现出主人公周围人的冷漠自私。

30、不过与原作的悲情结局不同,绘本故事基于儿童阅读兴趣和教育启发的善意目的,在荒诞中注入了一些温情。它削弱了主人公的异化程度,保留了个人和社会属性。同时强化了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和与外界联系的纽带,使他在异化的身份中拥有来自外界的关怀和帮助。并且故事一改残酷的命运,多了一些与文明和解的意愿。结尾亲情归来与主人公变回人形的设计让故事在提供警示作用时,也流露出对当代父母更正错误的信心。

卡夫卡 意识流

31、卡夫卡的小说虽然整体上是荒诞的,但是他的荒诞整体常常建立在细节描述真实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小说的中心事件是荒诞的,但是他的陪衬物却是十分真实可信。如《变形记》都主人公突然变成一只甲虫,十分的荒诞,但是这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又十分的清醒和真实。

32、卡夫卡以浓烈的喜剧气氛收尾,却烘托出了无比惨烈压抑的氛围。

33、年9月,他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人们不过就是作为《圣经》中的鸽子被派了出去,没有找到任何嫩草,于是又溜回黑暗的诺亚方舟。

34、今天我将从作者的表现手法、以及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悲剧缘由和世界即障碍与情感之维的断裂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小说背后的寓意,以及深刻的社会命题。

35、①、小说情节的荒诞性,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意味

36、入学仅仅两个星期,他便转入法律系。因为他发现化学非常难,“完全不适应实验室里的任务”。大学生活单调乏味,法学枯燥无趣,卡夫卡只在考试前才会突击一下法学知识,其他时间都在阅读哲学和文学之类书籍。

37、《变形记》讲述了一个“未婚的,跟父母住在一起的”名叫萨姆萨的旅行推销员,一日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棕色甲壳虫。他丧失了说话功能,试图说出来的话“变成甲壳虫的叫声”,但是有着人的思维,能用人的头脑思考一切,观察一切。家人开始同情他,怜悯他,关心他,照顾他,随着时间推移,便开始讨厌他,“(他)只配当垃圾扫出去”。最终他不幸死掉了,家人都松了一口气。这篇小说花了卡夫卡七天时间,他称其为“一个极其令人恶心的故事”。

38、年深秋,卡夫卡为了能够专心写作,不受任何干扰,便租了一个“小街像童话里一样安静”的公寓,公寓很小,仅有一个房间和一个小厨房。这个位于三楼的住所“冷且有穿堂风”,把他吹得患了肺结核。

39、人们看不见卡夫卡的变化,除了可以比喻淡漠的态度,也可以象征他们对卡夫卡的刻板印象。正如故事中卡夫卡的疑问:“我是人还是虫子都无所谓吗?难道就没人在乎吗?”对人长期的刻板印象会引发我们暂时性的视觉障碍,这种疾病发作起来,就是我们对他人的改变熟视无睹,对他人的求救充耳不闻。

40、而此时,萨姆沙干瘪的甲虫尸体早已被老妈子处理掉了。一个累赘的消失令全家人欣喜不已。

41、卡夫卡父亲为让儿子过上好日子,就给他在一家石棉厂投了笔资金,让他成为不参与实际业务的股东,但他需要起草一些合同和条款,并且经常去工厂处理跟工人之间的司法问题。这就把卡夫卡的下午时间占用了,卡夫卡非常烦恼,与父亲发生了激烈争吵,吵完之后“躺在沙发上就如何从窗户往外跳考虑了一个小时”。他久久站在四楼窗前,就要不要跳下去沉思良久。幸好母亲及时发现不对劲,把他拦了下来。母亲遂让叔叔替他去工厂视察,卡夫卡保住了下午自由支配的时间。

42、从悲剧结尾到温情回归:为现代家庭指引脱困的新方法

43、“当然不会。”

44、“你们会伤害我吗?会拿杀虫剂喷我吗?像对付后院里的虫子一样?”

45、萨姆沙变形后,即意味着完全丧失劳动力,对于公司来说,他失去了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作用,因此他的任何哀告也不可能感动老板,丢掉饭碗是必然的。他与社会之间的经济之维顷刻间断裂。

46、当萨姆沙变成昆虫后,一家人惶恐不安,他们惶恐不安来自两个原因,一个是对于变成异类的萨姆沙的排斥,二是害怕以后的生活没有着落。父母和妹妹虽然期盼他快点好起来,但是表现出来的是冷漠和敌意,唯有妹妹每天给他送食物,但是内心里已经将他视为了昆虫,每天都是送一些剩饭剩菜,最后家人发现萨姆沙已经无法恢复好转,全家立刻视他为累赘。

47、卡夫卡在1921年说,肺结核也会被人控制并且消灭,任何疾病都会被人控制并且消灭。

48、小说《变形记》讲述了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离奇遭遇,他是一名推销员,为了给父亲还债和支撑全家的花销,不辞辛劳四处奔波。有一天他变成了甲壳虫,便受到了所有人包括家人的唾弃,最后在饥饿中孤独痛苦地死去。

49、年暑假,卡夫卡接触到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他用生花妙笔写道:有一种活的纪念,它像深情的手那样轻轻抚摸一切值得纪念的东西。如果从这灰烬中升起火焰,熊熊炽热,猛烈强劲,而你则往里面凝视,像被神奇的魔力吸引了,那么,这样纯洁的纪念,人们只能写在洁白简朴的纸上。

50、年9月19日,卡夫卡进入中学读书。本来卡夫卡应该读五年级,由于学习成绩好,父亲望子成龙,就让他跳级直接读了中学。他在中学时代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包括但不限于柏拉图《辩解学》,奥维德《变形记》,歌德《少年怀特的烦恼》等等,并且开始写作,时年13岁。

51、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深受尼采和柏格森两位哲学家的影响,他作品主题曲折晦涩,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一个个变形荒诞的形象,同时借用象征直觉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个生活在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中孤立、绝望的人。

52、年,卡夫卡大学毕业,艰难地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来到一个地方法院实习。白天上班,晚上在小酒馆打台球消磨时光,跟朋友“长距离无所事事的散步,从市中心走到郊外”。回忆起这段“值得同情的时光”,他说,“人们不会把辛苦挣来的金钱,但会把游手好闲耗费掉的时间带进坟墓里”。

53、老板从不关心萨姆沙的死活,唯一一次病假却被认为是装病。格里高尔内心深处非常抵制这份工作,但为了赚钱给父亲还债,为了家里的生活而奔波忙碌,他只好默默忍受,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54、①、异化劳动对于人的异化

55、但《卡夫卡变形计》是一本没有明显实验性质的童书,因而也不需要移植原作对主人公不留一丝悲悯的“冷漠”态度。创作者们仅更改了卡夫卡的外表,让他顶着虫子的躯壳,却能以人类身份自由活动。

56、年2月,卡夫卡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跟所有初习写作的文艺青年一样,文字变成铅字给他带来“极其强烈的感官享受”。并且他逐渐意识到,晚上八点到11点是最佳创作时间,因为他需要“绝对的安静”。从此以后,一个泡吧看剧的单身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特立独行的隐士,他逐渐从朋友圈消失了。

57、萨姆沙变成甲虫后,起初他的家人反应很有意思:

58、年7月,卡夫卡高中毕业,全年级84名同学,只有24名完成了毕业考试。毕业考试“令人望而生畏”,有的同学因为多次考不过开枪自杀了。卡夫卡六门功课成绩非常好,是“值得赞扬(良)”和“令人满意(及格)”的。10月,卡夫卡顺利考入大学,学习化学。本来他想学哲学,又怕学了哲学出来找不到工作,只好弃文从理。

59、年年初,由于工作能力突出,卡夫卡被提拔为科长,监督着20多个科室的日常工作,旨在提高工作效率。1921年10月29日,他上完人生中最后一天班。1922年4月,他根据两年科长的工作经历写成长篇小说《城堡》。

60、卡夫卡曾说:

卡夫卡 意识流

61、年开始,他的工作负担加重了,随着一战爆发,保险公司需要对战争死难者及其家属进行理赔,卡夫卡需要每天加班两个小时,从下午四点到六点。战争的残酷让他毛骨悚然。

62、从主人公萨姆沙荒诞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工作和生活压榨后的可怜人,小说用了一种荒诞性的镜像反映出一个真实的社会现实,这是作者心中的呐喊,值得我们去思考和领悟。

63、③、主人公萨姆沙的设置也充满了荒诞意味,呈现出被压榨后的人性扭曲

64、《卡夫卡变虫记》不一样,它保留了主人公的个体身份,所以当他发生外表的异化时,他依然可以以内在的力量为支撑,主动去寻找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机会。相较于前作,这又是隐含了希望的成长故事。

65、所以当故事放大卡夫卡小心避开地面上的小虫子这些啼笑皆非的细节时,我们能够读懂他因遭遇父母漠视而产生的无助情绪,这导致他开始在虫子的身上寻找身份认同感。但当他处于人类集体中,他又为自己的双重身份感到苦恼。故事保留了一个温情角色——迈克尔,他是唯一能够看到卡夫卡发生了变化的人。借助他的关怀与帮助,卡夫卡开始走向自我探寻之路。

66、他的母亲惊恐不已,丧失了一般母亲所有的母爱天性,但是同时他的母亲和妹妹又自作主张为其挪动家具,导致萨姆沙内心恐慌不满;

67、用一种荒诞的表现手法,呈现出真实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68、小说的一开端主人公就由人变成甲虫,令家人、上司惊吓不已,还因此被公司辞退。这一事件不仅是全部事件的起因,也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事件,但是这个情节的设置本身就是荒诞无稽的。

69、萨姆沙内心被压抑的愿望最终导致了变形,而且这些异化变形是在睡梦中完成的,这就更加带点讽刺意味,在梦中异化说明萨姆沙虽然对于现实不满,但依然一直默默忍受,仅有的反抗也只是在睡梦中,以致于最后在睡梦中完成了异化,异化后的他反而解脱了,脱离了被异化的劳动,这不仅具有讽刺意味,还带点悲情色彩。

70、卡夫卡的最后岁月一直住在疗养院,靠吗啡镇痛维持生命。天气晴好的时候,朋友们会推着他去阳台上晒太阳。他不能说话,只能写字与人交流。1924年6月3日中午,卡夫卡溘然而逝,死去时依然还在书写,手中握着铅笔。

71、对于必须回归人形的故事设定来看,这一些作为虫子的愉悦享受并不是累赘之笔,它体现了一个孩子对自我时而清醒时而模糊的认知。并记录了他在摇摆不定的身份认同中一步步发现自我和渴望回归的过程。

72、面对他满腔的热情和对家人深切关爱,家人们反映出来的却是冷漠和排斥,起初单纯的妹妹对他倒还悉心,可一旦步入社会挣钱养家,性情就渐渐变得由敷衍至暴躁,并率先叫喊一定要把“这个怪物”弄走。

73、实习期满,卡夫卡并没有留在法院工作,而是进了一家私人保险公司。这家保险公司门槛很高,为此他找了朋友的舅舅帮忙,“经过数个星期之久,铺平了道路”。刚进去先当“临时助手”,等到学完所有保险法课程,方才独立处理新业务。卡夫卡非常喜欢这份工作,他说,保险“像原始部落的宗教,相信通过种种操控手段可以避免灾难”。

74、“好了,宝贝儿,去玩吧。”在妈妈的敷衍式关爱中,卡夫卡陷入绝望。于是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像真正的虫子一样挂在天花板上。原先仅仅停留在外表上的变化开始过渡到拥有虫子的习性,寓意卡夫卡在被人类世界“拒绝”后,往虫子的身份更加靠拢了一步。

75、“人们互相间都有绳索连接着,如果哪个人身上绳子松了,他就会悬吊在空中,比别人低一段,那就够糟了;如果哪个人身上的绳索全断了,他跌落下去,那就可怕极了。所以必须和其他人捆在一起。”

76、萨姆沙虽然变成了甲壳虫,但是他内心的感情、人性、人情却依然占据了主导,感情甚至变得更为细腻。他每天独自蜷缩于黑暗的角隅,然而“心里感到很自豪,因为他能够让父母和妹妹在这样一套挺好的房间里过着满不错的日子”;尽管“没有人会来看他了”,但他已在心里“从容不迫的考虑他该怎样重新安排生活”。他还一直为家人的生活而担忧苦恼。

77、卡夫卡临窗而立,背对读者。我们看不见他的人类长相,但也没什么关系,得到父母充分关注的孩子,不会再发生异化了。

78、卡夫卡被分配到人寿保险部门,主管统计方面的工作。一星期工作六天,部门领导恐吓、责骂和吼叫是办公室日常交往中司空见惯的事。上班时间工作单调,同事之间竞争激烈,办公室气氛非常紧张,下班以后百无聊赖,卡夫卡很快意识到,这种生活状态时间长了他会挺不住的。为了排遣孤独,他经常出入酒吧、咖啡馆和小剧场,并且利用节假日四处游历。

79、《变形记》中的主人公萨姆沙每天从事着单调、机械的工作,他每天赶五点钟的火车,吃低劣的饮食;想多睡一会儿,但又担心被老板开除,甚至五年没有请过假。

80、《变形记》中,作家花费了诸多笔墨描写格里格尔的挣扎状态,但这种挣扎全是他为回归社会所做的努力。当他变成虫子时,还在为能不能赶上火车而焦虑。而他挣扎开门的一系列尝试也在表明他压抑个体需求,急切想要回归社会的愿望。正是这种强烈的执念,使格里格尔更像一个公共机器,而非拥有自我意识的个体。

81、②、异化劳动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82、《变形记》中,卡夫卡将格里格尔的变形创作为由内而外的异化。他限制主人公的语言和行动能力,剥离掉他的社会身份。运用堆砌压力而缩减空间的方式制造个体最终脱离于世界的孤独姿态,以此来观察家人和社会的旁观态度。

83、他忍耐和体谅亲人,尽量避免自己给他们造成的不方便,他希望能够像过去那样重新挑起一家的担子,再遭受父亲的重创,生命垂危之际,当听到妹妹的琴声,他就要不顾一切地向所有人宣布要送她进音乐学院的决心。

84、小说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带给我们一个沉重的话题。

85、从本质变化到表面变化,从看得见到看不见,与原作中人们刻意拒绝不同的是,这里呈现的是一幅盛产于当代家庭中的生活画卷。与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化关爱相比,建立在仔细聆听与深刻观察上的呵护才能渗透进内心,成为缓解干涸之苦的源泉。

86、不管是《变形记》还是《卡夫卡变虫记》,重要的不是主人公们变成了什么,也许它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值得关注的是变化本身及变形导致的其他变化。原作证明了美好的虚幻中存在的绝望处境,而后者只是借助了旧故事当中的灵感,最终落脚于跋涉出困境的圆满结局。它不仅反映了被我们忽略的现实,更把可供参考的行为指南反射给我们。关于爱,尤其是作用于孩子身上的爱,它重视,孩子则是健康的人类,它漠视,孩子就可能是虫子。

87、卡夫卡每天下午两点下班,只有星期四需要工作到六点。每天下班后吃过饭,他就会在沙发上或者床上躺一会儿,但是一般都睡不熟,处于半睡半醒状态或者浅层睡眠状态。睡一会儿便出去散步,晚上再吃饭,吃完饭开始写作。

88、更为荒诞的是男主人公虽然外形变成了甲壳虫,可是他的内心依然有着人的意识和喜怒哀乐,其实卡夫卡借此来讽刺男主人公每天为了家庭而辛苦奔波,在这个社会中忙忙碌碌,早就沦为了昆虫一般,失去了人的七情六欲,内心的想法早已被忙碌的生活所湮灭,已经沦为了会思考的昆虫。

89、享年41岁,刚过不惑。

90、表达的思想是人的“非人的”思想变形。当人的“个体性”与自我心灵被忽视时,就不可避免与人产生”公共性“矛盾而导致命运毁灭。

卡夫卡 意识流

91、年9月16日,卡夫卡进入小学读书。“精力充沛”的厨娘每天送他上学,厨娘让他听话和快走,并且威胁道,如果他胆敢不照办,她就告诉老师,说他在家里多么淘气。因此卡夫卡每天是怀着一种对自己臆想的恶劣行为会被发现的强烈恐惧走进学校,又回到家里的。有鉴于此,卡夫卡在学校里“谦虚,安静”,是个“优秀生”和“模范生”。

92、我们看到的世界与它真实的面目并不对等,还可能截然相反。我们能够创造的社会价值和履行的家庭义务是妨碍我们正确认识生活的迷雾。当故事的主人公异化为虫子,失去了交流、劳动等能彰显其社会属性的能力时,他也就成了虚无的存在。故事中的门,是阻止幻想中的亲情继续行骗的道具,在亲人不断向后退离的过程中,亲情的真正面目却越来越清晰。妹妹有一番冠冕堂皇的话:

93、小说展示出一种深刻的命题:关系维系的本质就是利益和价值

94、他根本不可能是格里格尔。假若他是的话,他便会主动离家出走了,因为格里格尔很清楚,这只怪虫子根本不可能跟我们人类相安无事。

95、小说围绕着主人公萨姆沙的变形,他成为人虫同体的一个“怪物”,甲虫的躯体内涵容着一颗人的心灵,由此展开的一幕幕荒诞故事。

96、主人公萨姆沙内心并没有变,但是由于他变成了甲壳虫的外形,无法工作,无法为家人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他的父亲和妹妹由此要出去工作来维持家庭开支,所以在家人眼中,萨姆沙变得毫无价值,到了最后,他的存在成为了家人出租房子的阻碍,全家人对他也变得忍无可忍了,毫不犹豫将他扫地出门。

97、变成虫子除了造成一点自我认知上的障碍,并没有太影响卡夫卡的生活,相反,通过趣味化想象,我们能看到卡夫卡还从中收获到了一些乐趣。多出的两只手可以帮妹妹提东西。解答数学题时,六只手可以帮忙。踢足球时,触角也可以顶球。

98、卡夫卡将故事放置家庭之中,通过拆解家人对主人公脆弱的、用金钱维系的感情来宣布实验结果——生活并不如我们料想的那样美好,即使是来自亲人的情感,也可能在爱的表象下流动着排斥。

99、没有对“为什么会变成虫子”的困惑,也没有对“如果变不回人类该怎么办”的焦虑。这是需要父母借鉴的智慧,与理智而成熟的问题解决思路相比,能够直接被孩子理解的爱才是化解恐惧与孤独的有效手段。伴随着来自家人的承诺与爱意,卡夫卡入睡了。临睡前他听到的那句“我们永远爱你”即是解药。当第二天起床时,他又变回男孩儿了。

100、年11月17日,星期天,卡夫卡久久躺在床上,不想起来。这种赖床时光是他“写作能力的意识。想要什么,都可以从心中发掘出来”。他做了一个不安宁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壳虫。他此时正在酝酿一篇新小说,便是日后让他声名大振的《变形记》。

101、作者通过荒诞手法描述出这些人的群生像,其实这就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由此展现了一个自私冷漠,缺少人情味的现实生活状态。

102、《变形记》中萨姆沙和身边所有人的关系早已脱离了普通的情感关系,沦为了一种彻头彻尾的利益关系,原本的亲情关系不能自由、健康发展,逐步演变成了受利益、劳动、金钱所驱使的关系,一旦利益、劳动、金钱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灭。

103、最后一点:

104、由此可见,异化劳动背后其实是在社会制度、法律、国家机器等的非人性化,逐步成为制约人、迫害人的异己力量。

105、更像虫子了,也体现了他对人类世界的失望。与孩子通常会用哭喊来宣泄情绪类似,卡夫卡挂在天花板的姿态可以解读为他对人类世界的不满。连同对亲人三番两次的呼喊无动于衷,二者成为了使家人发现他的异化的契机。

106、劳伦斯•大卫和戴勒菲妮•杜朗从卡夫卡的《变形记》中获得启发,创作了一本叫《卡夫卡变虫记》的绘本故事。在保留旧创意的基础上,给予了故事新的解析角度,那就是爱如果脱离了真情实意,则会沦为另一种冷漠,造成孩子的异化。

107、于是这个时候,原先看不见卡夫卡变化的家人全都发现他变成虫子了。“视力”的恢复寓意着爱的回归。故事在这里也穿插了一些具有人情味儿的童趣对话,与先前充满了敷衍和揶揄语气不同的是,他们发生在深情对视和认真聆听的互动氛围中。

108、你对这些话的领会程度,取决于你的孤独有多深。

109、早上醒来的卡夫卡惊讶于自己变成了一只虫子,但这不妨碍他起床洗脸、刷牙吃饭。占据半页画面的空旷卧室和地上凌乱的物品宣告着卡夫卡无论在活动空间还是行为上都是相对自由的。但这种自由是因为无视引起的,故事与原作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家人无法看见卡夫卡身上的变化。

110、荒诞是一种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受,在文学中更偏向于描写现实生活中不常出现的、社会或是人本身的特殊现象,通过运用一些特别的文学手法来表现社会或人生的某种独特现象,来表现出荒诞荒诞的表现手法。

111、②、主人公周围人表现的荒诞性折射出一个冷漠的现实生活

112、他们去图书馆查阅昆虫书籍,发现卡夫卡的变成了一种叫“步甲虫”的虫子。就算是只虫子,也要搞清楚到底是哪一种。即使是命运横加的荒诞身份,也必须确有来源,这已经演化为一种坚定的自发式探索了。面对不可抵抗的外力,卡夫卡对新身份的恐惧、怀疑到适应的过程即是他找寻自我的成长过程。对比原作,这是除亲人态度转变以外最动人的地方。从将自我完全依附在社会身上的格里格尔式悲剧,到主动探索“我是谁”的卡夫卡式幽默,是作者寄托在新故事中的成长渴望促成了这种改变。

113、这种如梦似幻的状态让他非常痛苦,非常疲劳。醒来之后,他便把这些梦记录下来。心理学家佛洛依德说,“白日梦幻是文学写作的发动机。他们紧贴着变幻无常的人生印象,随着生活处境的每一处波动而变化”。

114、他醒来发现自己异化后并未急于寻求家人的帮助,而是想依靠自己的能力翻身起床上班,失败后,依然顾及家人和工作,不肯打扰睡梦中的亲人。可见,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他都是孤独的。

115、他的父亲则表现出冷漠的一面,因为讨厌他而惊慌失措将他砸伤打伤甲虫儿子的行为,导致萨姆沙最后身体衰弱而死。

116、卡夫卡的《变形记》就呈现出一种荒诞的讽刺效果。

117、《变形记》描写的荒诞是人的异化,是不正常的生理变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扭曲的,作者正是想通过对异化的人、事和物的刻画,来反映工业大机器机械生产下的可怕真实—人的精神异化和失常,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淡薄,小人物悲惨的命运以及社会统治体制的腐朽。

118、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119、当他因走出房间吓跑房客时,父亲绝望地跌进他的椅子里,母亲露出疯狂的神色,连妹妹也叫嚷把他弄走,家人的离弃最终使萨姆沙走向死亡。终于,怀着亲情渴望的萨姆沙在一个夜晚悄然死去。

120、他的妹妹则把他当作一个真正的甲壳虫饲养。

卡夫卡 意识流

121、与原作相比,我认为《卡夫卡变形记》的讽刺意味加深了,但它的讽刺多是为了能够在荒诞中寄予启发和规劝的作用。归根结底,它并不打算将儿童与成人放置在一种彻底的对立关系中。卡夫卡变形后的生活依然照常,尽管来自家人的某些关爱是机械式的,可我们也不能说这种略带敷衍的呵护就是毫无意义的。并且随着故事的推进,这种情感关怀并未像原作中的一样发生变质,因而它带来的情感体验虽然不甚完美,但依然是中性甚至积极的。

122、主人公萨姆沙天生的恐惧意识也使得情节显得荒诞离奇。他妹妹葛蕾特与母亲要为其收拾房间搬家具的时候,刚刚适应的生活空间由此发生改变,他的内心不满而烦躁,开始为保卫领地而爬上爬下。作为一只异化了的甲虫,虽然外表丑陋不堪,但内心却始终保持着人性,并为自己争取利益,滑稽中透露出一种荒谬。

123、作者当时生活时代背景,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化、机械化的社会状况,在官僚体制统治下,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更趋精密繁复,社会对个体剥夺多样,最突出的则是对个体自我的剥夺,这种剥夺在理论上抽象为异化,即异化劳动。

124、由于卡夫卡并非专业作家,他的主要工作是保险公司一个重要部门(主要核算理赔这部分)负责人,“公司离开他就无法正常运转”,所以他的写作状态呈现出“高度集中”的趋势,一年只有三四个月写作“爆棚期”,其他时间都处于无力写作状态。

125、而到了最后,全家人都失去了最后的耐性,因为租客讨厌变成甲壳虫的萨姆沙,于是全家人意见出奇一致,将他赶出了家门。

126、卡夫卡这里所说的绳索,就是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情感关系的维系,他以及人们相互间的经济联系。

127、从公共机器到自由个体:在探寻自我中寄予成长的渴望

128、回到家后的卡夫卡还是一只虫子,因为家人对他的态度依然是淡漠的。他们看不见卡夫卡的变化,也无暇倾听他的困难。

129、故事的结局充满了讽刺和辛辣嘲讽,主人公萨姆沙在冷漠和无情的围困下终于孤独地死去,然而这对于他一直保护和照顾的家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130、这种荒诞背后,是作者卡夫卡对于当时社会的极大嘲讽,小说情节中呈现荒诞性,不仅是小说内容和故事叙述上的反传统,也是是表现真实性的一种反讽手段,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共鸣和感慨。

131、不过后来他把这些习作全都烧了,谁也不知道究竟写了些啥玩意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此时他下定了日后当一个作家的决心。因为在孤独乏味的生活里,“读书乐趣是他从不后悔的唯一享受”。

132、而在失去工作后没有了收入,萨姆沙在家庭的地位中变得很微妙,他渐渐地被家人视为了累赘与废物。在经济与金钱的步步紧逼之下,亲情在步步龟缩。在经济这只无形的大手无情地撕扯之下,亲情的维系渐渐扭曲、变形,越拉越紧,终于彻底断裂。

133、公司老板为代表的公权力唯利是图,萨姆沙每天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冷漠的人际关系,内心变得压抑和沉重,同时又无比孤独。

134、“不会,我身上一根刺也没有,就算有,我也不会蜇你们的。”

135、他在下午睡觉时,清醒和睡眠,幻想和梦境诧异莫名交相融合,醒来以后,“所有的梦都聚集在我周围,但我竭力避免仔细考虑他们”。他曾梦见自己被安置在一所大房子里睡觉,屋里尽是些出租车,汽车,公交车等等,这些车辆一个劲互相挨着,上下重叠着,互相穿插着行驶,车上的人别的什么都不谈不想,一味地只谈工资标准,书信往来,结交朋友,小费,假钞等等。

136、这种孤独是反常的、不和谐的。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完全脱离群体,这与人类正常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相悖。

137、人只因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这是生活的真谛。

Tags:

很赞哦!

随机图文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