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经典文案 >

儒家舍身取义-推荐50句

2023-05-06 16:31经典文案人已围观

简介儒家舍身取义 1、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示例】:~兮

儒家舍身取义

1、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示例】:~兮捐微躯,谁云女妇兮夫弗如?杀身成仁[shāshēnchéngrén]【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示例】:若得着死难者的热情的全部,便可以追他们的踪迹,~了。

2、杀身成仁:原指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指用生命来成全仁德。后泛指为正义或崇高的事业、理想而牺牲生命。

3、追求崇高理想人格是孔子的一贯主张,他认为人要有一个好境界,即便物质生活条件极端困苦也要抱着高尚的追求,他赞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谈到自己则“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程颢、程颐在教导学生时要求他们寻找和体会孔子和颜回为何总有快乐。孔、颜之乐,“忧乐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唯义所在”都是追求精神境界,这种崇高的追求对于一般人而言很难达到,但即使“不能至”,仍要“心向往之”。

4、读音不同,含义不同,用法不同。

5、舍生取义[shěshēngqǔyì]【解释】: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

6、首先我们要知道儒家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这里的舍生取义,换做现在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要维护国家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于发生冲突时,我们要以集体利益为主。

7、庄子认为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不必过于悲哀。

8、成语出处

9、意思就是说,见到利就要思义,遇到危险要能挺身而出,勇于承担,不管多长时间,只要承诺过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实现它。孔子认为只要做到这三点,就算成人了。对于现在的我们,从人思想到管理,或是人际关系的相处,甚至生活态度和个人修养,都可以说是非常周全。

10、仁究竟是什么?孔子回答弟子樊迟道:“爱人。”《说文》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亲,爱也,所谓“仁”就是发自内心地去爱别人。仁有一个不可动摇的核心,那就是爱。

11、集体精神

12、“礼”涉及国家政治制度的要求、法律准则的约束、伦理道德的规范,代表着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利益。“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礼”天经、地义、民行。“仁’是集体利益,要达到“仁”的唯一条件是“克己复礼”,即克服个人不合之“礼”以归“仁”,把个人行为与国家、社会、民族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义”是儒家又一命题,是与“私利”相对立的公利,“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个人之“利”要符合整体之“义”。“义”又与“忠”“公”紧密相连,“公家之公利,知无不为。忠也”,“临患不忘国,忠也”,汉代儒家进一步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等观念。“仁…义”皆强调大局意识。

13、“君子曰终,小人曰死。生勤勉死静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14、“舍身取义”则比较侧重于过程,在身与义的取舍之中,舍生忘死、成就大义。

15、人伦价值

16、在儒家看来,“为义舍生”恰恰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为了让生命更加美好,不让生命的价值蒙羞,选择放弃自我的生命才更具价值。

17、例句:老将军为了悍卫国家而杀身成仁,令人敬佩!

18、“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当维持生命的存在已经有损仁义之时,人们应该为践行仁义,贡献生命,这样他们的生命便能实现“不朽”的升华。

19、在儒家看来,人不能通过永远保持生命肉体而达到不朽,但却能通过生前自强不息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追求达到不朽。

20、儒家道德学说的主要内容

21、两者用对比的方式巧妙的突出孟子对自己思想的不断升华。这样的示例也比较多,比如:戊戌六君子,比如:苏武牧羊,再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文天祥。黄花岗那些牺牲的英雄们,引用文天祥的一句诗句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2、孔子谓“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3、“杀身成仁”比较侧重于结果,面对几乎不可能生存的现实,依然抱着必死的决心、成就仁义。

24、古人的价值观在人欲横流的今天也有意义。舍身取义主要是儒家的价值观,出自战国时代孟子的思想,《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指出了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生命是值得的。

25、精神境界

26、孟子,他在《鱼我所欲也》中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强调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未知生,焉知死,重视生命教育,孟子区别性和命,善养浩然正气,立志做大丈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士大夫矢志报国的先驱

27、孔子回答他说:“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久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

28、人伦价值的核心为“孝”,《尚书》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说,孔子具体为君、臣、父、子。孟子阐释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并特别注重“父慈子孝”,把“抚养”和“孝顺”看作是人和人一切关系的出发点。“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指出对父母不但“养”还要“敬”,“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并倡导“移孝作忠”,认为只有对父母孝顺的人才能够对国家忠诚。“孝”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和所有教化的出发点。

29、例句:多少革命烈士,前仆后继,舍生取义,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

30、儒家高度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儒家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有比肉体更高的原则,且死亡并不仅仅是肉体的消失,它还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儒家舍身取义

31、孔子的意思是说,生而为人,既然活着就不能偷懒,大白天睡觉的行为是不可饶恕的,宰予上课睡觉,就被孔子大骂朽木不可雕也,因为人死了以后,有的是睡觉的时间。

32、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把这个故事总结成了一句话,叫做“生前何必大睡,死后自会长眠”,这句话对理解儒家的生死观颇有帮助。

33、重视实践

34、文天祥曾写道:“孔日成仁,孟日取义。”“仁”和“义”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所以,与“舍生取义”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成语叫作“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35、要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途径是“修身”“躬行”。孟子从“人性善”出发,提出只要发扬“本心”、启迪“良知”,长期磨炼,就能达到尧舜的道德水平。“修己…慎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三省吾身”,“养性”“养身”“养吾浩然之气”及自省、存养、克治、知耻和躬行皆重实践。“修身”即实践,“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不“修身”就不能治国、平天下。“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尽管儒家人性论有争论,但都主张通过修养来提高人的道德品质。

36、孟子提出来的,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意为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37、儒家的修身主要是围绕仁来展开的,认为“仁”应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是做人、做事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但是是什么仁?孔子没有明确指回答,而是针对不同的询问对象给予不同的回答。

38、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其死重于泰山,进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战士要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舍生取义的意思为:为维护正义事业而不怕牺牲生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舍身取义与《孟子》中本心的联系:本心是指羞恶之心,而舍身取义是指舍弃生命获取道义。

39、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0、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有些时候大义比生命还要重要,此所谓“死有轻于鸿毛,亦有重于泰山。”

41、儒家的价值观念简单的归纳起来,就是要“见义勇为,见利思义,舍生取义”也就是说要在奉献中实现自我,实际上就是怎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问题。在论语里,子路曾经问过孔子,怎么样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成人呢?

42、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舍生取义”。

43、舍生取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44、儒家的死亡哲学是建立在儒家“仁”、“义”、“礼”传统的伦理道德基础上的,具有鲜明的道德哲学色彩,对于中国传统死亡哲学影响深远。

45、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当然,有句话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书中引用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

46、(一)仁:杀身成仁

47、儒家认为人的死不过是生命的个体结束而已,而精神却能延续下去的,其核心观念“仁”,就是一个向善、择善、至善的人生过程。杀身成仁,舍生取以义!在中国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对生死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

48、儒家修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两方面,一个是“仁”,一个是义。

49、天下所有人都是一个“类”,是人就应遵循相应规范,孔子认为仁为为人准则,人与人应当相爱,仁者爱人,《论语》有载:“樊迟问仁,子日: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这些言论最能代表儒家的仁爱思想。仁乃最高道德准则和品质,仁者爱人是人和人相处的根本方法。

50、第一层,爱亲人。儒家的仁爱发端于我们身边最普通的血缘亲情,孝、悌两种情感是出自血缘亲情的自然纽带。“孝”是对子女对长辈的敬爱之情,“悌”是平辈之间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孝是纵的要求,悌是横的规范,一纵一横,用爱为人间的道德秩序编织了一个经纬网。

Tags:

很赞哦!

随机图文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