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经典句子 >

孟子离娄上讲的是什么【优选59句】

2023-05-08 13:53经典句子人已围观

简介孟子离娄上讲的是什么 1、在当前社会,孟子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供了借鉴,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这一观点认为,人类

孟子离娄上讲的是什么

1、在当前社会,孟子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供了借鉴,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这一观点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本能的正直和善良,只有受到外部环境的污染和扭曲才会偏离这种本真的状态。

3、它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不断成长和改变的可能,也意味着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以便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良知本能。

4、内容延伸:这种思想对于教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5、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6、孟子十三章的意思是人的本性本善而不是本恶。

7、内容延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8、孟子思想的现代启示:孟子通过对人性本质的观察和思考得出了一系列对人类个体和社会治理的启示,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9、值得延伸的是,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10、”的观念,主要意思是天赋予人以仁爱之心,使其能够关怀他人,追求利他、造福世人的道德准则。

11、孟子第十三章主要表达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12、此外,孟子十三章还提出了“名不正,则言不顺”、“有恒产者,有恒心者,有恒言者”等一系列道德观念,认为人在为人处事时应当言行一致,不断努力相信自己的价值,并为了理想而奋斗。

13、只有通过教育、修养和实践,才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成就事业,造福社会。

14、孟子十三章是提出“天之道也,利人民。

15、这也成为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16、这一章的内容延伸到了孟子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仁爱和道德的重视。

17、孟子十三章讲的是“性恶论”,即人的本性本质上是邪恶的。

18、孟子的性恶论,后来被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解释和批评,但在中国历史上却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流派。

19、孟子十三章主要讲述了“仁政”的重要性和实现方法。

20、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环境、教育和社会的影响,这些本能可能会被扭曲和屏蔽。

21、原文: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22、而实现“仁政”的方法,则要通过发扬爱心、公正、信义等美德,善待民众,让民众有所获得,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最终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23、解释原因是因为孟子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善良的本性,即所谓的「良知」,而这种本性可以被发掘和培养。

24、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伦理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在现代中国思想传承中有着巨大的价值。

25、孟子在这里讲的是与人相处的道理:当自己与人相处出现问题时,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做自我批评。这就是孟子概括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26、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

27、他还引用了“养生主之堂”的典故,强调了人类追求内心美好、道德高尚的普世价值。

28、这也提示我们,要相信一些看似简单的真理,它们可能会成为指引我们行为的重要准则。

29、在孟子看来,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并从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30、译文:我爱护别人,但别人不与我亲近,那么我就应该反省自己在仁爱方面做得够不够;我管理别人,但管理得不好,那么我就应该反省自己的知识方法够不够;我对别人以礼相待,但别人不以相应的态度对待我,那么我就应该反省自己对别人的尊敬够不够。

孟子离娄上讲的是什么

31、此章还强调了对于个人私欲的审慎和节制,只有在严格约束和控制泛滥的私欲时,人们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和谐、真正的自由。

32、古文原文: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楼上》

33、孟子十三章主要表达了“性善论”的思想。

34、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不必依赖法律权威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相反,应该在心灵中能够理解他人的立场、感受、快乐与痛苦,充满仁义之情,这样才能够实现和平与谐的社会秩序。

35、孟子言:“人之性善,道之贵也。

36、这一观点体现了孟子的“性即是命”思想,指出了人类天生的优越性,同时也呼唤人们在生命的过程中应当坚守善良、发扬人类的美好品质。

37、这句话意味着,世间万物都可以用一个道理来概括,这个道理即是无为而治的道理。

38、善与恶本性的争议:孟子的观点引发了许多关于人性本质的争议,有些人认为人的本性不一定是善的,也可能是恶的,这一点在西方哲学中也有类似的讨论。

39、孟子认为,每个生来的人都具备善良的本性,但这个善良需要得到培养和发掘。

40、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41、这一观点说明了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而个体的利益也应该与整个社会的利益相统一。

42、他比较强调人有天赋的善和恶觉,但这种感知还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加强和巩固。

43、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44、孟子十三章表达了“性善论”的观点,即人的天性本善。

45、其中的结论可以概括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如果放任发展,人也会受到恶的影响而变得邪恶。

46、孟子第十三章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天下之事,可以一言而尽,其为道也一矣”。

47、因为孟子认为,只有“仁政”才是治国安邦的关键和根本,只有贯彻仁政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8、因此,孟子提倡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培养良知,保持善良的本性,同时避免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

49、原因是孟子认为人性本具有“良知”的能力,人生来就有同情心、道德感和爱的本能。

50、孟子第十三章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人们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具有仁义之心。

51、”他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逐渐回归到自己内在的善良本性,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也必须建立在这种内在的道德基础之上。

52、这一章的内容也与孟子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旨在强调人们应遵循天道,而不是自己的欲望和私心。

53、孟子认为人的心中有善有恶之分,但人性本恶,必须借助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和改造自己的本性,才能使得人具有理智和善良。

54、孟子认为,只有遵循道的原则,才能使天下太平。

55、但是如果不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人也会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压力,变得贪婪和邪恶。

56、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人们就能够不断进步,变得更加善良、博爱、有道德、有品德。

57、孟子十三章主要是强调人的善恶本性。

58、对孟子思想的评价:孟子被认为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天命之说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59、原文:离娄上•第十一章孟子曰:“道在迩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第十二章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离娄上•第十三章孟子曰:「伯夷辟①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②归乎来③!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离娄上•第十四章孟子曰:「求也为李氏宰①,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②,连诸侯③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④者次之。」离娄上•第十五章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②。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③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④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度⑤哉!」离娄上•第十六章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离娄上•第十七章淳于髡①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②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离娄上•第十八章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①;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②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③,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上•第十九章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①,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曾皙死,曾元②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上•第二十章孟子曰:「人不足与逋①也,政不足间②也。惟大人为能格③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译文:11孟子说:“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容易,却往难处去下手。只要人人都亲近自己的父母,敬重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安定了。”12孟子说:“处于下级的地位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老百姓就无法治理好。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办法的,首先要取得朋友的信任,假如不能取信于朋友,就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取信于朋友是有办法的,首先要得到父母的欢心,侍奉父母不能让他们高兴,就不能取信于朋友。让父母高兴是有办法的,首先要诚心诚意,如果反躬自问而心意不诚,就不能让双亲高兴。使自己诚心诚意是有办法的,首先要懂得什么是善,不明白善的道理,就不能使自己诚心诚意。因此,诚,是上天的准则;追求诚,是为人的准则。极端诚心而不能使别人动心的,是从来没有的。不诚心,则从未有过能感动人的。”13孟子说:“伯夷为躲避殷纣,隐居在北海之滨,听说周文王兴起,便说:‘何不去归依他啊!我听说西伯是善于养老的人。’姜太公为躲避殷纣,隐居在东海之滨,听说周文王兴起,便说:‘何不去归依他啊!我听说西伯是善于养老的人。’他们两位是天下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去归依文王,就好比天下的父亲都归依了文王。天下做父亲的归依了文王,他们的儿子还会跑到哪儿去呢?诸侯中如有施行文王之政的,七年之内,必定能统治整个天下。”14孟子说:“冉求做季氏的家臣,没有能改变季氏的德行,反而帮助他将赋税增加了一倍。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门徒,后生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由此看来,不帮助国君施行仁政而使他聚敛财富,都是被孔子所唾弃的,何况为他们使用强力去争战呢?为争夺土地而作战,杀死的人充满原野;为争夺城池而作战,杀死的人充满城邑,这就是所谓的为争夺土地而吃人肉,其罪行连死都不足以宽恕。所以,好战的人应受最重的刑罚,策划合纵连横的人应受次一等的刑罚,开垦荒地、分土授田的人应受再次一等的刑罚。”15孟子说:“观察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地方了,眼睛不能掩盖他的丑恶。心胸端正,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正,眼睛就昏暗。听人说话,观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恶能藏匿到哪里去呢?”16孟子说:“谦恭的人不会欺侮他人,俭朴的人不会强夺他人。有些国君一味欺侮,强夺他人,还唯恐别人不顺从自己,怎么能做到谦恭、俭朴呢?谦恭、俭朴这两种美德难道能用声音和笑脸做到吗?”17淳于髡说:“男女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吗?”孟子说:“是礼制。”淳于髡说:“嫂嫂掉入水中,要伸手去救援她吗?”孟子说:“嫂嫂掉入水中而不救她,是豺狼。男女间不亲手递接东西,是守礼制;嫂嫂掉入水中伸手去救,这是权宜时的变通办法。”淳于髡说:“现今整个天下都掉入水中了,先生不去救援,为什么呢?”孟子说:“天下掉入水中,只能用道来救援。嫂嫂掉入水中,是用手去救援的,你想用手去救援天下吗?”18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因为在情势上行不通。教育必定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没有成效,接着就会发怒。一发怒,便会伤感情了。‘老人家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可自己却不从正确的道理出发。’这样父子间就会相互伤感情。父子间相互伤感情,关系就恶化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来教育,父子之间不用善的道理来责备对方。如果用善的道理来责备对方,就会有隔膜,一有隔膜,那就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好的了。”19孟子说:“侍奉谁最为重要?侍奉父母最为重要。守护什么东西最为重要?守护自身的节操最为重要。不丧失自身的节操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听说过;丧失自身的节操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未曾听说过。谁不该侍奉呢?但侍奉父母是侍奉中的根本;谁不该守护呢?但守护自身的节操是守护中的根本。曾子奉养曾皙,每餐必定有酒和肉,将要撤去时,必定请示要把剩余的给谁,如果曾皙询问有没有多余的,曾子必定说:‘有。’曾皙去世,曾元奉养曾子,每餐必定有酒和肉,将要撤去时,不请示要把剩余的给谁,如果曾子询问有没有多余的,曾元就说:‘没有了。’实际上是要将剩余的下次给父母再吃,这叫做奉养父母的口舌和身体。只有像曾子那样,才可以叫作顺从了父母的意愿。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20孟子说:“人事不值得过于指责,政事不值得过于非议。只有君子才能够纠正国君内心的错误。国君仁,就没有人不仁;国君义,就没有人不义;国君正,就没有人不正。因此,只要国君品行端正,国家就安定了。”

Tags:

很赞哦!

随机图文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