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经典文案 >

如何解释《道德经》里的“希言自然”,这句话

2023-09-23 17:12经典文案人已围观

简介如何解释《道德经》里的“希言自然”,这句话又表达了老子怎样的思想请教大家了 1、原文节选: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如何解释《道德经》里的“希言自然”,这句话又表达了老子怎样的思想请教大家了

1、原文节选: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这与楚简本在文字上区别不大,特别在结尾处都同样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势”者,会意字,从力,表示权力和地位,有势则有力;从埶,有种植义,表示权势是人培植出来的;本义是权力、势力。自然之风雨,为“势”能之释放,飘风则烈,暴雨则骤,而“人法自然”,亦须明“势”,故而为人处世,常须善于用势,“不知势,无以为人也”。有权之人,须造势、用势、驭势;无权之人,须度势、借势、附势;富贵之人,忧乎失势;平头百姓,期盼“得势”。“未明之势,不可臆也;彰显之势,不可逆耳”,“势易而未觉,必败焉。”而具足大智慧之人,则善于造“势”,因此自古及今,洞察时势之人,通常站在道德高地之上,拉虎皮做大衣,以求乎“名正则言顺”,造出巨大的声势来,故曰:“求事之成,必先为势。”

4、煌煌伟业,数载葬送;覆国亡身,千载无匹

5、“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6、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风雨无论多么来势汹汹,最终都是会停下来的。

7、《道德经》的“道生一”章原文如下:

8、释“法”为“法则”之义,应该是比较准确的,比起以“效法”来解释更好,在句法上,也能保持前后一致,若说“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效法自然”,这后一句便说不通,若最后一句解释称“道自然如此”,却改变了原来句子的动宾句式,因为前面皆以“效法”解,而唯独后面却作“本是如此”解,很难说得通。

9、始皇既殁,胡亥愚极,骊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不威不伐恶,不笃不虚亡,距之不得留,残虐以速期,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10、王弼注的《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11、“自然”指的是什么?

12、显然,在李约看来,文中所强调的只有王“法天”“法地”“法道”,顺“三自然而理天下”,天下才得以安宁。原书中只有天地道王“四大”,没有“五大”,若是把“自然”也加进去成“五大”,便是“支离决裂,义理疏远矣”。不难看出,李约是将道家哲学基本观点儒家化,试图去掉“道”的自然本性,把“道”解释为儒家的“道统”。

13、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

14、语:(yǔ)指语言、细语,取名意为妙语绝伦、出口成章,寓意有文采、有口才,才华横溢,出类拔萃。

15、汉代的河上公,亦称河上真人,他注释《道德经》的《河上公章句》是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注本。河上公对“道法自然”一段话的解释广为流传。

16、显而易见,南怀瑾先生对于“道法自然”的解释,所强调的是“道”的“自己当然如此”,是“他自己本身必然一定是如此”,没有原因,不可追问,本然如此。这指出了“道”的自因、自成、自本、自根的本性。

17、【简评】

18、总之,“道”具有“合三为一”的本质特征:一是本原性质,“无生有”,“道生一”;二是玄妙性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三是混沌无限,“先天而生”,“有乃是无”。

19、又如,王弼注的《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20、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1、“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勥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22、人生是一场心灵苦旅,轮回之说,不过是劝度世人,从容修炼,今生不成,来世亦可继续修行,唯静心修行即可,也就是“尽人事,顺天意”,久久方可为功,因为“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道、佛同理,“老子化胡”之说,亦有几分道理,更何况大道同源,皆源自然乎?故入世之法,皆源自然;心内心外,不过两条线而已,如是则有主观,有客观,皆顺其道,以成其德,是谓“道德”。微微数言以飨,诸君意下如何?

23、值得注意的是,在帛书版《德道经》的下篇《道经》中,与上述那一段话相似的文本是:

24、考研也是一样,很多人在考研的时候时常受到别人的影响,不能坚定自己的信心,考研失败的人往往是不够专心致志的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5、希言:字面意思是少说话。此处指统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扰民的意思。自然,独自演变、自我形成。希言自然:真正的“道”总是自然运行而勿须多“言”的。《希言自然》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真经》),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

26、此外唐代学者李约在《道德真经新注》中,对《道德经》上述的那一段话,是结合儒家的伦理道德原则来解释的,李约认为,“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此“域中四大”,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乃是顺“三自然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他说:“凡言人属者耳,其义云‘法地地’如地之无私载。‘法天天’,如天之无私覆。‘法道道’,如道之无私生成而已。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例也。后之字者谬妄相传,皆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域中有五大非四大矣。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天地无心,而亦可转相法乎?”(李约《道德真经新注》)

27、煌煌始皇,千古帝王;统一华夏,万古流芳

28、高僧为弟子剃度,常云:“汝今能持否?”皆曰“能持”,然身持常有不得已,心却不能持,如心能通、能持、能久,则何往而不胜哉?然而心猿意马者,举目皆是,充斥天地。二师兄好色、好食,故三藏赐名“八戒”,久久八十一难之后,仍然好食,故封之为“净坛使者”,以其仍好食故也,可见心皆之难。大师兄不好色、不好食,然心性好动,虽学于菩提祖师,于斜月三星洞苦修,仍需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才成佛,“斗战胜佛”。菩提,觉也,慧也;斜月三星,心也;九九八十一,历经劫难多也,三则为多,九则更多,九九则为至多,可见多不胜数也;“斗战胜”,战胜己心也,“自胜者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是自己的心;“佛”,觉者也,源自人,而超越人,超越世俗之人,超越欲界众生之人,如此可知,成佛至难,即便如天地所生,蕴日月精华之孙行者,也必须历经劫难,方可悟空,乃至成佛。可谓知之已难,行之更是难上加难了。

29、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30、两种版本文字略有不同,但都是在强调“道”“先于天地而生”的混沌状态,“道”是无限大的,大到了像消失了一样,高远无比,从“有”返回到了“无”。

如何解释《道德经》里的“希言自然”,这句话又表达了老子怎样的思想请教大家了

31、《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2、关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段话历来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解释,各解释者都试图解释清楚“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但是,解释者们因思路不同,解释各异,所理解的“涵义”也很不相同。

33、郭店帛书楚简本甲本一组有一段话,是紧接着上述第四句之后说的,其中明确强调:“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这里的“自化”“自定”可以说是很深刻地阐述了“自然”一词在《道德经》中的主要含义。

34、《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希,听而不闻的声音。《老子》中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氏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

35、马王堆帛书甲本(三)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玄之有(又)玄,众眇(妙)之【门】。”

36、希言自然是治理事物,治定法律法规,要顺其自然,顺应民心。行不言之教的意思

37、所以,南怀瑾先生说:“道法是“自”“然”,自己当然如此谓之自然。我们现在读《老子》的人,因为受了几千年后日本人借用《老子》的自然观念,翻译自然科学名词的影响,所以我们一提自然,说这个风景那么好,那是自然的,人要到自然里头走走,于是自然就代表空气、代表了空间。人怎么会到自然里头走走呢?这一些自然的观念同老子的自然毫不相干,名称给他们借用错了。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效法谁?道就是道,它自己本身必然一定是如此,有一定的规律。”

38、你好,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39、希语意思为少言,少说话;一说指平谈无味的话。少言,少说话。一说指平谈无味的话。

40、马王堆帛书乙本(四)曰:“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萧(寂)呵漻(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逝),筮(逝)曰远,远曰反。”

41、“法”指什么?

42、我女儿也叫希然。当初起名的时候,先取的小名叫希希,寓意希望的宝贝。起大名的时候,我就直接加了个然字。然可以解释为什么什么的样子,比如欣欣然。希然寓意充满希望的样子。

43、“道法自然”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伦理、政治、艺术、人生、管理等各个领域,都能看到“道法自然”理念的影响。魏晋玄学家的人生态度,汉初的“无为”政治,艺术上的“外事造化,中得心源”说,经济管理领域的“君不见的手”等等,都能从“道法自然”中找到哲理源头。

44、第四,“道法自然”与道家的“无为”说。

45、老子“道法自然”释解

46、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策略在汉初的政治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文景之治”的形成表明了老子“无为而治”政治哲学是中国古代非常高明的管理理念之一。

47、后来,人们发现了汉代注释家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在其中,河上公对上述文字中的“道法自然”解释为“道性自然,無所法也”(《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卷二《象元》第二十五)。河上公的这一注释对汉以后的老子研究影响很大,后来许多《道德经》注释者都按照这一思路去对老子的“道法自然”这一命题进行释解。河上公的解释容后再分析。

48、第二句主要是说,少发号施令,使其自行发展。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这都是天地本性所决定的。其“自然”的含义指的是自我发展、自我演变。

49、“法”的本义意是法律、法令,后来引申为方法、方式、范式、标准、法术等,并动词化为效法、遵从等。

50、《道德经》中的“自然”一词,极少在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这一意义上使用,而是用其知其然而然,不加任何人为干预,任其自然的含义。而强调坚守顺其自然的法则,其实就是“无为”,而只有“无为”才是真正地让“道”的自化自成的本性得到全面发挥,才是“无不为”。有人说,《道德经》全书的中心思想,只是在阐述“无为”一词而已,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可以说,无论“自然”还是“无为”,都是“道”的本质规定性,都是在彰显着“道”幽远玄妙和深奥神秘的深刻涵义。

51、“道”是独一无二的,意味着“道”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是宇宙的本源和基础。

52、南怀瑾先生继续解释说:“所谓自然不是盲目,刚才再三强调,自然非常有规则,一步不能违反。所以魏伯阳真人在《参同契》里告诉我们,道家修炼神仙之道,如科条之不可违。等于法律、科学的定律没有办法违反一样。”(参看南怀瑾《我说参同契》)

53、《老子》:“希言自然。”河上公注:“希言者,是爱言也。爱言者,自然之道。”按,爱,吝惜。王弼注:“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然则无味不足听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

54、第二种是指“法则”。王弼明确说:“法,谓法则也。”人、地、天、道都不能违背法则,所以,王弼说:“人不违地,乃得全安”;“地不违天,乃得全载”;“天不违道,乃得全覆”;“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

55、显然,上述四句话中,除了第二句的“自然”用的是“自我发展、自我演变”之义外,其它三句,其含义皆是指“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老子《道德经》中“自然”一词的主要含义。

56、所以,无论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各种版本都表明“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命题。

57、可见,王弼把“法”视为是“不违”的顺应原则,人不违反地理、自然条件,便能平安安定;大地的运行变化,要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趋势,才能安全地承载事物;天的运行法则,要遵循大道的规律,才是“无为而无不为”,才能覆盖、统摄所有事物。而道不能违背自然本性,其性为无极、无形、无仪,顺其自然。

58、【释义】

59、在河上公看来,“人法地”重在“安静柔和”,而地法天”贵在“施而不求报”,而“道法自然”最主要的在于“清静不言”“万物自成”,所以说“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可见,河上公所强调的是“道”是清清静静、不言不语,是对万物自我生成的描述,其本性是自然而然的,它没有什么可以效法的,而不用效法任何事物,它自然如此,本是如此。

60、“道法自然”的影响如此之大,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众所周知,这一命题是由老子提出来的,是《道德经》中的至关重要的命题,那么,这一命题在文本、语境和含义方面到底是怎样的呢?

如何解释《道德经》里的“希言自然”,这句话又表达了老子怎样的思想请教大家了

61、总的来说,两种版本都能表达老子的思想,区别只是细微的。

62、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必须以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63、希:(xī)意为美好的希望、盼望。取名寓意阳光,有活力,生机勃勃,大有前途。

64、要了解道家,必须理解老子的思想,而要理解老子的思想,必须读懂《道德经》,而要读懂《道德经》,就必须清楚“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

65、本句,楚简本缺失,帛书本作“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河上公本作“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王弼本作“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傅奕本作“故飘风不崇朝,骤雨不崇日。”“崇”通“终”,终也,尽也,故各句义同。帛书本最古,义胜,故本文从帛书本,即“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

66、而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道德经》版本《郭店楚简本》甲本二组有一段话与流传最广的王弼注本在文字上所有不同:

67、二世的灭亡,在“肆意极欲”,在“诛斯、去疾,任用赵高”,在“残虐以速期”,由此,帝王之势,与民心之势,前者消散,后者陡升,于是乎,秦朝大势已去,气数尽失,大厦倾覆,如河决堤,势若奔雷,无可挽救,煌煌帝国,溃于一旦,千载扼腕,为万世叹,可不慎欤?

68、“自然”从一般词义上看,指天然,非人为,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指自然界、客观对象等;指自由发展、自生自长;指理所当然、发展有据等。而老子使用“自然”这个词并不是专门指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也不是专指理所当然等。在《道德经》中,老子在多处谈到“自然”,其含义不完全一样,除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段话谈到“自然”之外,至少还有四处谈到:

69、“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

70、上述第一句,是结合上面所说的最好的君王,民众感觉不到他的;差点的君王,民众会接近他称赞他;再差一些的君王,民众会畏惧他;而更差的君王,民众会蔑视他,君王诚信不足,民众不会相信他,所以,最好的君王非常悠闲,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会说他是通情达理,顺其自然。这“自然”是指顺其自然之意。

71、第一,《道德经》关于“道法自然”的文本。

72、讲解如下:

73、感悟有以下几点:

74、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75、第三句所强调的是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并没有推崇或驱使它们,而是从来就是顺其自然发生的。这里的“自然”指不加干涉,任其自化自成,顺其自然。

76、说明“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

77、可惜,较早的关于《老子》的注释本,比如《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记录的《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和《老子徐氏经说》等,都已经失传了。

78、《道德经》廿三章,“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是说迅疾的风,不过一早上就停息了;急骤的雨,不到一天就下完了。这是因为暴风骤雨的根本依托,是自然所蓄积之“势”能,释放过快的,一则不可持久,二则后果严重,故而自然“希言”。犹如一池春水,流得快,自然干得快。王者之道,亦复如是,穷兵黩武,便是“飘风”;政令烦苛,便是“暴雨”。秦二世“肆意极欲”,“残虐以促期”,强秦立见消亡,足为明证。

79、原文是: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80、答:“道常无为,而无以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

8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希言自然,山河唯美

82、在《道德经》的各种版本中,都有多处关于“道”的论述。例如:

83、第二,对“道法自然”的几种主要解释。

84、第四句所讲的是:圣人以无欲作为自己的欲望,且不以难得的财物为贵重;以不学为学,能提醒众人弥补过失,知错而改,辅助万物顺其自然发展,不敢多加干预。

85、自然与社会,都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旧平衡的打破,新平衡的建立,都会有阵痛,都会有代价,因此必须审慎、审慎、再审慎,前者有风雨雷电、地震海啸,后者有民心扰动、社会动荡,因此圣人慎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以“希言自然”。

86、当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顺利、不如意,甚至惨重的打击时,请千万相信时间能够稀释这一切,挫败和低谷终将过去。

87、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其哲学根据是“道法自然”。

88、《道德经》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弼对其中的“道常无为”的解释是“顺自然”。王弼深刻地指出了“无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以此观之,“无为”是“道”的运行方式,而“自然”是“道”的本原状态,“道法自然”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内在涵义是统一的,既是“道”的自我本性,也是“万物”的基本属性。

89、《道德经》中,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句话,人们对其“法”字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指“效法”。如河上公的解释就是采用此义,他强调人效法地,安静柔和,劳作而不怨恨,有功劳而不自傲;地效法天,湛泊不动,施舍而不求报,让生长万物,却无所收取;天效法道,清静不言,让万物自成。而道无所效法,所以自然而自然。(参看《河上公章句》)以“效法”之义解“法”,这一解释流传很广。

90、而马王堆帛书甲本(一)的论述文字与王弼注本相同。两种版本的文字主要阐述的都是“道”的本原性质,“道”内含阴阳互动因素,矛盾统一,生发万物。

如何解释《道德经》里的“希言自然”,这句话又表达了老子怎样的思想请教大家了

91、人性颇为微妙,易得之物从不珍惜,失去之物念念不忘,可以“犯贱”名之,因为太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吃了碗里想着锅”,一心想着名、利、权、势,常常牺牲了老本钱,犯下遗憾终生的错误。空气和水,污染了才知道宝贵,正如健康,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所以说,要懂健康,游览重症病房;要懂权势,参观重监牢房;要懂人生,品察虫草消亡。是以,人生在世,要修身、修德、修己,惜时、惜衣、惜福,多积功德,少种恶因,方可长葆福泽长远。此足为有权者戒,足为有身者戒,足为众生者戒。

92、“一生二,二生三”描述了“道”如何产生万物。在宇宙中,“道”首先产生了一种原始的能量或物质,这个原始的能量或物质又分化为阴阳两气,阴阳两气相互作用、融合,产生了新的存在。这种生成过程不断重复,最终生成了万物。

93、庄子的说法也可以用来帮助理解老子所用“自然”一词的含义,庄子在《应帝王》里说:“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这是对于“自然”含义的描述,“无容私”是对“自然”真意的揭示,指不容许有事物、精神等对“道”进行私自干预。

94、希腊人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希腊语族,广泛用于希腊、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以及土耳其一带的某些地区。古代希腊语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现代希腊语中

95、与河上公不同,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弼的注解另有深意。王弼解释说:“法,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也,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道顺自然,无故资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也。”(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96、“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第二十三章)

97、谈论《道德经》最经常讲到的命题是“道法自然”和“自然无为”,“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更多地具有形而上意义,主要阐述“道”的自然而然、自化自成的本性,是对天地运行的本性和内在根据的揭示;而“自然无为”的“自然”却更多地偏重于政治意义,这与《道德经》既是哲学书又是政治谋略书的理论意义有关,老子的道家学说既是哲学理论,也是政治谋略学,老子将道学理论应用于政治学,把“道法自然”演绎为“自然无为”,他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老子强调圣人或君王在治国理政时必须坚持“自然无为”的原则。

98、《道德经二十三》:

99、引言:“道法自然”具有规定老子哲学本质特征的意义。

10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01、而在老子哲学中,作为道家的根本哲学范畴,“道”所指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102、希言比喻话少,说话有希望的意思,语虽少份量重,寓意深远。

103、少发圣言号令,就可以任运自然。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行使了这狂风暴雨?是天地。天地也不能长久地维持它的狂暴,何况于人呢?所以,注重于修道的人,以道为法式就可以趋同于道,以德为趋求就可以得到德,失道失德就会导致失道失德的恶果。同于道的人可以得到道的容纳,趋求于德的人可以得到德的畜养,失道失德则终将以失败告终。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博得人们的确信,人们是不会真正相信的。

104、庄子人生哲学最精彩理论“逍遥游”,其深层哲理是“道法自然”。

105、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的哲学名言“越名教而任自然”,也离不开“道法自然”的理论依据。

106、所谓“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是说,迅疾的风,不到一个早晨就停息了;急骤的雨,不到一天就下完了。为什么呢?因为暴风骤雨的根本依托,是自然所蓄积之“势”能,犹如一池春水,流得快,自然干得快,因此释放得过快时,风不终朝,雨不终日,自然之理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而“人法自然”,自然之道如此,王者之道亦复如是。

107、第三,关于“道”“法”和“自然”的含义以及“道法自然”的真正本意。

108、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南怀瑾先生对“道法自然”的解释通俗而又深刻。南怀瑾先生也将“法”解读为“效法”,但他对“自然”作出了更仔细的解释,他说:“我们现代人读《老子》,认为自然就是自然科学的自然,古文不是这样读,我们现在的自然科学是借用老子的观念。‘自然’两个字原来不一定是合在一起的名词,道法‘自’‘然’,是说它自己当然如此,它的自体当然是如此,不要再问了,不能问下去。等于宗教讲的一样,不要追问上帝是谁造的,信就得救,不要问,再问下去问不到底了。”

109、此外,陶渊明的诗,展子虔、荆浩的画,也都受到“道法自然”理念的影响。

110、指鹿为马,天下慑服;乱国能臣,报应不爽

111、译文:“大”是指不停地运转、变幻,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六合,到达极远处又返回事物的根本。正因为道是如此无穷无尽,所以说道很大,从而遵循于道的天、地、人都很大。宇宙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

112、两种版本的文字虽不同,但都强调“道”的玄妙本性,“道”可以说明,但不是通常的道理所给说明的,难以说明,是因其出现在万物的初始状态,神秘莫测;可以说明,是因为其为万物的本原,派生出万物,可以借助于万物对其进行了解。“道”是深远神秘的,又是洞悉一切奥秘的门径。

113、“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是道家哲学理论最基本的命题。“道法自然”所集中阐述的是“道”的本性,而“道”作为道家哲学最根本的范畴,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若是离开了“法自然”的规定性,也就失去了道家哲学的理论本色和思想特征。

114、修道就是求“道”帮助自己,使自己符合“道”的品质。很多同学到了考研的冲刺阶段,都容易疲惫和懈怠,这个阶段能依然像刚开始复习那样有激情的人,一定的内心意志非常强大的。“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行动,大量的行动!大量的行动虽然预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绝会比别人多,但同时也预示著你成功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

115、之后,人们发现了帛书版《德道经》(熊春锦校注),有学者认为,这是更符合老子原意的版本,主要原因是汉朝汉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德道经》进行篡改,歪曲了原意,把《道经》提前而把《德经》放在后面了,而古老的版本,应该是《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这颠倒了原书的顺序。这一观点认为,汉儒因为对实修修真没有弄懂,不了解道家实修修真的顺序,不熟悉由“德一”到“道体”的修练方式,因而就将《德道经》改变成了《道德经》。当然,这一观点主要是从中医修养和道教炼丹的角度去理解老子的著作的,其论点是否成立,尚存争议。

116、于帝王之道,亦有风雨,譬如穷兵黩武犹如“飘风”,政令烦苛便如“骤雨”,都会快速地消耗帝王之“势”,造成帝王之势与民心之势的此消彼长。平衡一旦被打破,形势即会趋于动荡,此时若有别有用心之人(所谓“智者”也)因势利导,则祸患迭起,危亡立见。秦自唐虞之际受土赐姓,至秦始皇帝统一中华,可谓煌煌大業,至二世胡亥,民怨鼎沸,短短数载,即告灭亡,令人扼腕叹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117、河上公说:“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恃)也。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道性自然,无所法也。”(《河上公章句》)

118、“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参看《德道经》熊春锦校注本)

119、“骤”:急骤,猛烈。形声字,从马,聚声,本义是马奔驰。《说文》:“骤,马疾步也。”《周礼·大司马》:“车骤徒趋。”《楚辞·招魂》:“步及骤处兮。”《礼记·曲礼》:“车趋而驺(骤)。”《诗经·小雅·四牡》:“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庄子》:“麋鹿见之快骤。”《管子·小问》:“飘风(暴风)为民害。”《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暴。”

120、“崇”:通“终”,终也,尽也。《诗经·卫风·河广》有“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荀子·赋》有“周流四海,曾不崇日”,故“崇朝”为一个早上,“崇日”为一日、终日。

如何解释《道德经》里的“希言自然”,这句话又表达了老子怎样的思想请教大家了

12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122、“道”是什么呢?

123、在一般词义上,“道”的本义为道路,并由道路之义引申为动词化的取道、经过等,进而再引申出方法、技艺、规律、原则等。

124、老子有不少强调“无为”思想的论述,如“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为(伪)弃虑,民复季子。”(楚简本甲本一组)“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同上)“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同上)在老子看来,智谋辩术、权术权利、搞欺诈搞阴谋等都是没有用的,必须去掉,民众才能复归淳朴,君王也才会受到拥戴;君王若善于“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圣人需“无为”才能“无败”,需“无执”才能“无失”。总之,这所阐述的都是“无为而治”的道理。

125、在老子哲学中,“自然”与“无为”虽是两个范畴,但二者之间在内在逻辑上是相通的。“自然”主要是指自然而然,所强调的是任其自化自成,不勉强、不强迫、不干预、不扰乱;而从运行方式看,其实就是任凭本然,顺应“道”的自然本性,不以任何行为进行干扰,这从本质上看也就是“无为”。

126、“飘”:迅疾,狂暴。迅疾,狂暴。飘风,指疾风,暴风,旋风。形声字,从风,票声,本义是旋风、暴风。《说文》:“飘,回风也。…盘旋而起。”《尔雅》:“回风为飘。”《诗经·小雅·何人斯》:“其为飘风。”《吕氏春秋·观表》:“圣人则不可以飘矣。”《素问·六元正纪论》:“少阳所至为飘风。”故飘风为疾风、旋风、狂风;飘风骤雨为突然而来的疾风骤雨,比喻不能持久。

127、译文:不言政令少扰民是合乎自然的,所以再大的狂风也刮不过一个早上,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谁制造的狂风暴雨呢?是天地。兴风起雨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失道失德的,行为就是暴戾恣肆。凡是同于道的人,道也会乐于得到他;凡是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凡是同于失道失德的,就会得到失道失德的后果。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会相信他。

128、再如,王弼注的《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29、其中,最明显的区别是,王弼本的“有物混成”,在楚简本是“有状混成”;王弼本的“人居第一”,在楚简本里是“王居第一”,区别不是很大,前者的“物”指原初状态的事物,而后者讲“状”,似乎更能准确地表达老子对于原初本原状态的描述,因为以“状”来表达,更能体现成“物”之前的混沌状态,所以在《道德经》中有“有生于无”的说法。

130、依据老子的看法,“道”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是宇宙生成发展的动力源。而“德”是“道”在社会伦常领域的表现。《道德经》所论述的“道”与“德”,其本性特征就在于“法自然”,所以,离开了“道法自然”这一基本哲学命题,《道德经》也就失去了理论根基。

131、综上所述,“道法自然”的真正涵义是,作为原初混沌、万物本原的“道”,所坚守的是顺其自然的法则,即纯凭本然、自化自定,以不断自我发展为自身的根本“元则”,本然而自然。所以说,老子是以“自然”来描述“道”的至高无上的自我原则。

132、于修身之道,身体不可过度耗费,否则油尽灯枯,衰亡也就不远了。身体犹如机器,有物质硬体,是谓“躯壳”;有能量软体,是谓“魂魄”。机器需要保养,否则将会故障,乃至报废;身体需要保养,否则将生疾病,乃至死亡。机器使用过度,将会折损严重;身体使用过度,将会油尽灯枯。故而,需养心,需健身。“希言自然”,就要心静如水,就要轻言纵欲。话说多了,伤元气;夜熬多了,耗心血;无知无畏多了,身边人就会众叛亲离;游戏人生多了,幸福感也就踪迹难寻。因此,身心和福德,不可过度消耗,因为“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诸事记不得,久久为功,还得慢慢来。

133、【版本】

134、当然,老子所主张“无为”并非是指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其自然,不干预、不胡乱作为。老子以“无为而治”劝诫古代君王要控制自己的权力欲望,不能强为妄为或胡作非为,更不能施行霸道,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力为非作恶,同时,老子又以“自然无为”来强调顺其自然,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的重要性。后来的“黄老之术”就是发挥了老子这方面的政治策略,而“君人南面之术”却是违背了老子的基本思想,转变为“帝王权谋”。

135、不难看出,老子用“自然”一词,不是指自然界,也很少指自由发展,更多的是强调不勉强、不强迫、不干预、不扰乱,不以原则、理念或意愿去干涉,而是任凭其自然而然地生长、运行和发展。

136、希望能帮助你

Tags:

很赞哦!

上一篇:精选风吹荷花文案短句干净【60句】

下一篇:没有了

随机图文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