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经典文案 >

困于心的于字是什么意思-集合56句

2023-09-29 11:35经典文案人已围观

简介困于心的于字是什么意思 1、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

困于心的于字是什么意思

1、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

2、其实就是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4、此句是说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

5、意思是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

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7、扩展资料

8、出自《孟子告子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9、释义:内心困惑,思虑阻塞;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节选: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白话译文:

10、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1、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12、过:过错,过失。

13、恒:常常,总是。

14、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

15、翻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16、于:介词,在。

17、译文: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当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18、出处:该句出自先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意思是为情所困,情感上遭遇了挫折,意志消沉,不能自拔。比如有人恋爱失败了,就非常的难过,再也不想谈恋爱了,这就是困于情的表现。丰子恺《不宠无惊过一生》:“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20、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2、困字意思是:困惑

23、“于”:介词,是“在”的意思上文即为:“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

24、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

2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6、出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7、释义: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2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表情上的

29、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赵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异之。”甯戚,春秋时卫国人。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齐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见之,疾击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

30、出自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中困于心

困于心的于字是什么意思

31、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

32、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3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于”是到的意思。

34、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35、此句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6、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7、喻:知道,明白,了解

38、和上面那句是对着写的意思是人只有犯了错误才能改正就是不犯错误就没有改正的机会然后是只有心中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

39、意思是不被任何事物扰乱自己的心性,不被过去的感情困扰,不畏惧将来,也不忧虑过往,这样的人生才好。

40、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知晓,明白。

41、困于心的于,表示在于之意。

42、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43、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44、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5、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46、创作背景:

47、困于心衡与虑而后作是思想上的

48、句子的意思是:在内心里困惑。

4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翻译是(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5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2、意思是困扰。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些事情让一个人的内心觉得非常的困扰,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我们只有努力将所有的事情都完成之后,整个人才会变得更自由,面对这些的东西的时候,才能够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好好的去努力,让生活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53、总的来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54、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55、意思是: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注释:  困于心:内心困苦。困,忧困。于,介词,在。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56、困于情,即为情所困:在情感生活中遭遇了挫折而不能自拔。

Tags:

很赞哦!

随机图文

标签云